曹河老调:三百年戏台上的时空对话
曹河老调:三百年戏台上的时空对话
暮色中的曹河古镇,青石板路尽头传来咿呀的吟唱,七旬老艺人张怀山正在自家院落里调弦。一把桐木月琴、两片檀板,伴着穿透暮霭的苍凉唱腔,仿佛把时光拽回了康熙年间的漕运码头。这座皖北小镇孕育的曹河地方戏,正用最原始的生命力,对抗着现代文明的侵蚀。
一、漕运码头的戏魂
清康熙二十三年,曹河因漕运改道而骤然兴盛。五省商贾云集的码头上,南来北往的船工将各地曲调揉进当地方言,在茶馆酒肆间即兴哼唱。县志记载,乾隆年间曹河有戏台十七座,每逢漕船靠岸,夜夜笙歌不绝于耳。老艺人代代相传的口述中,总绕不开那个传奇——徽州琴师周慕云与山东鼓书艺人柳三娘在曹河相遇,二人将徽调婉转与鲁韵豪迈相融,奠定了曹河戏南腔北调的独特基因。
二、戏台方寸间的乾坤
曹河戏的魂,藏在看似粗粝的细节里。旦角发间颤动的银丝步摇,是用漕船缆绳绞银打造;武生手中的木刀刻着镇水龙王纹样,暗合漕工祈愿。最绝的是九转十八调的唱腔体系:从悲怆的哭漕调到欢快的卸货腔,七种基本调式经老艺人即兴变奏,能演绎人间百态。83岁的传承人李凤英说:我们唱的不是戏文,是祖辈在浪尖讨生活的血汗。
三、古调新声的突围
2016年冬日,青年编剧陈墨把无人机航拍技术搬上曹河戏台。当《漕运风云》中虚拟的滔滔河水与实体船桨相遇时,台下年轻观众发出惊叹。这不是妥协,而是智慧:曹河戏剧团保留着口传心授的师承传统,却大胆启用全息投影重塑漕运盛景。更令人欣慰的是,镇中心小学的戏曲社团里,孩子们用方言唱着新编的《曹河童谣》,稚嫩的声音里流淌着三百年的文化血脉。
夜幕低垂,张怀山收起月琴,戏班微信群弹出新消息:周末要去上海大剧院演折子戏。老人抚摸着琴箱上斑驳的船锚刻痕,忽然想起师父的话:戏比人长寿。曹河的水依然静静流淌,戏台前的观众换了无数茬,但那穿越时空的唱腔,始终在寻找懂得聆听的耳朵。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