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讲台外的别样痴迷:曹老师与戏曲的半世情缘

三尺讲台外的别样痴迷:曹老师与戏曲的半世情缘

在省重点中学的走廊尽头,语文教研室里常年飘荡着若有似无的胡琴声。年过五旬的曹老师伏案批改作业时,总爱把手机架在笔筒旁,循环播放着《锁麟囊》《牡丹亭》的经典唱段。这个习惯持续了二十三年,让原本对戏曲一窍不通的年轻教师们,如今都能跟着哼两句苏三离了洪洞县。

一、戏台下的少年

1983年的黄梅雨季,十二岁的曹明生攥着皱巴巴的戏票,挤进安庆老戏院的后排。舞台上《天仙配》的七仙女衣袂飘飘,严凤英清亮的嗓音穿透雨幕,在他心里种下戏曲的种子。少年省下早餐钱买磁带,跟着广播学唱黄梅调,把《女驸马》的戏词抄在课本扉页。

考入师范大学那年,他在迎新晚会上唱了段《梁祝·十八相送》。丝竹声中,台下忽然传来苍劲的喝彩声——原来老校长竟是资深票友。这段缘分让曹明生加入校园戏曲社,跟着省京剧院的退休琴师学身段,把图书馆戏曲典籍翻得卷了边。

二、粉墨春秋里的挚爱

曹老师办公室的玻璃板下,压着泛黄的戏单:1989年裴艳玲《钟馗》巡演票根,1995年上海昆剧团《长生殿》节目单,2010年河南豫剧院《程婴救孤》宣传册。这些跨越三十余年的珍藏,记录着他追戏的足迹。

每逢周末,他总背着帆布包辗转于各大剧场。包里装着保温杯、老花镜和笔记本,本子上密密麻麻记着观戏心得:茅威涛《孔乙己》第三幕眼神处理精妙张火丁《春闺梦》水袖技法出新。有次为看福建梨园戏《董生与李氏》,他连夜坐硬座到泉州,清晨直接拖着行李箱进剧场。

三、讲台上的传灯人

同学们看《窦娥冤》,不能只记'六月飞雪'的文学手法。曹老师点击多媒体,屏幕上出现河北梆子《窦娥冤》选段,注意窦娥临刑前甩发技巧,这比文字更直击人心。他将戏曲程式化作解读密码:《长恨歌》配昆曲《长生殿》,《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联袂京剧《野猪林》。

2015届有个沉迷网游的男生,偶然在曹老师电脑里看到京剧武生视频后,竟自发研究起戏曲武术。如今这个学生已是中戏戏曲导演系研究生,去年排导的先锋小剧场京剧《麦克白》在乌镇戏剧节获奖。曹老师把报道剪下来,和当年的学生作文一起收在铁皮盒里。

暮色中的校园,时常能看见曹老师拎着水杯往戏曲社团活动室去。窗棂间漏出的光影里,老教师指导学生们勾脸、勒头,苍劲的唱腔混着少年清亮的嗓音,在玉兰花香中流淌。他说戏曲是时光的活化石,而自己愿做那个执灯人,让千年文脉在年轻的生命里延续光华。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