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俊唱戏,行家才懂的门道
曹俊唱戏,行家才懂的门道
豫剧舞台上的曹俊,总能让观众在熟悉的唱腔里听出新鲜味道。这位山东汉子把豫剧的河南梆子唱出了齐鲁大地的豪迈,在《程婴救孤》里一开嗓,那声带着沙哑的哭腔能把台下的戏迷唱得直抹眼泪。可要问曹俊的戏究竟叫什么名儿,戏迷们准会笑着摆摆手:您得进园子听真章儿!
一、戏名里的乾坤
在豫剧江湖里,《程婴救孤》这出戏就像老茶客手里的紫砂壶——每个角儿都得泡出自己的味儿。曹俊接这个本子时,程婴早被前辈们演成了定式:忠肝义胆的医者,悲情救孤的义士。可他在后台对着镜子描眉时,总觉得这个人物缺了点儿烟火气。
救孤那场戏,程婴摔死的是自己亲儿啊!曹俊在排练场把这句话念叨了三十多遍。他把传统唱腔里的二八板拆开揉碎,在摔子那折戏里加进了山东快书的顿挫。当那句儿啊——带着破锣嗓喊出来时,连琴师手里的弦子都抖了三抖。
有老戏迷说这是离经叛道,可更多年轻人挤破了剧院门槛。曹俊在郑州大剧院连演十八场,最后谢幕时票友们在台下齐喊:程婴!程婴!这出老戏,愣是让他唱出了新名堂。
二、戏比天大
曹俊的戏箱里藏着本泛黄的《豫剧声腔谱》,书页间密密麻麻写满批注。某页慢板谱例旁歪歪扭扭写着:此处可借山东梆子的'大喘气'。去年排新戏《黄河滩》时,他把这个琢磨了十年的点子使了出来。
那天在开封清明文化节,曹俊扮的老纤夫唱到浪打船头三丈高,突然在拖腔里加了声船工号子。台下七十八岁的老把式王铁头噌地站起来:这味儿对!五八年我在三门峡拉纤就这么喊的!
非遗传承人李守仁看完戏直拍大腿:这小子把豫剧唱成活的了!这话传到曹俊耳朵里,他正蹲在后台啃烧饼:老祖宗的东西不就得活在当下么?
三、角儿在民间
曹俊最得意的不是奖杯,而是手机里存着的视频:在商丘农村戏台上,他教七十岁的老太太唱《花木兰》。老太太戴着老花镜,颤巍巍的手指跟着他的唱腔打拍子。台下蹲着吃辣条的娃娃们,不知不觉也跟着哼刘大哥讲话理太偏。
戏曲是演给人看的,不是供在博物馆的。曹俊把豫剧研习社开成了戏曲便利店,年轻人下班路过就能进来吼两嗓子。有次碰到个外卖小哥,送餐间隙站在电动车旁比划《七品芝麻官》的台步,他当场给人说了一出戏。
现在问曹俊唱的是什么戏,戏迷们会神秘一笑:您去城中村转转,广场舞大妈都能给您来段曹派唱腔。这大概就是传统戏曲最动人的模样——长在泥土里,活在寻常百姓的喜怒哀乐中。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