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伉俪传佳话一出《玉簪记》唱尽半世情

梨园伉俪传佳话一出《玉簪记》唱尽半世情

1998年的深秋,上海天蟾逸夫舞台的后台,曹建军正对着镜子仔细勾画着崔莺莺的眉眼。镜中忽然映出一双捧着热茶的手,她不用回头就知道,准是丈夫张玉明又来探班了。这对昆曲界的神仙眷侣,用四十载光阴在氍毹之上演绎着人间至情,而他们最令人称道的,当属那出传唱了二十年的《玉簪记》。

一、百年经典焕新声

明代剧作家高濂笔下的《玉簪记》,自1596年问世便成为昆曲经典。这部讲述道姑陈妙常与书生潘必正冲破礼教枷锁的爱情故事,在六百年间经历了无数版本的改编。2003年,上海昆剧团决定重排这出传统老戏,时任艺术总监的曹建军力排众议,将改编重任交给了丈夫张玉明。

张玉明在整理古籍时发现,明代抄本中有段琴挑的细节被后世删改。他大胆恢复古本中潘必正以焦尾琴奏《凤求凰》的情节,让这段经典对手戏更添文人雅趣。为配合琴曲,曹建军创新性地将水袖功改为拂尘舞,道姑的矜持与情窦初开在轻扬的尘尾间若隐若现。

二、戏里戏外皆文章

排练场上,张玉明常说:妙常的嗔不是怒,是三分羞七分喜。这话让曹建军想起新婚时,丈夫为哄生气的自己,故意将《牡丹亭》的戏文唱得荒腔走板。这些生活点滴化作舞台上的灵光:当潘必正偷看陈妙常写诗时,她急掩诗笺的慌乱中带着少女的娇羞,正是当年曹建军藏起情书的神态。

在秋江追舟这折戏中,曹建军借鉴评弹的虚拟摇橹,与张玉明设计的云步追舟相映成趣。两人为练好这段五分钟的水上追逐,连续三个月每天泡在练功房,把木地板都磨出了两道白印。

三、氍毹之上见真章

2004年首演之夜,当陈妙常唱到岂肯抱琵琶过别船时,曹建军眼波流转间的坚贞,让台下老戏迷想起三十年前她在《贞娥刺虎》中的表演。张玉明在侧幕看着妻子,恍若回到他们初遇的戏校时光——那时她演杜丽娘,他扮柳梦梅,青春作伴,不知愁滋味。

这出戏巡演至巴黎时,有位汉学家惊叹:陈妙常拂尘轻扫的弧度,让我看到了中国水墨画的留白。如今,《玉簪记》已演出387场,每次谢幕时,曹建军总要拉着张玉明的手——就像戏中妙常终于牵住必正的衣袖,戏里戏外,皆是圆满。

幕落灯亮时,总有年轻观众好奇询问:老师,戏里这些动人的细节,可是源自生活?曹建军与张玉明相视一笑,答案尽在不言中。这对梨园伉俪用半生光阴诠释着:最好的艺术,从来都是生活开出的花。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