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韵芳华:走近戏曲演员曹会芳的艺术人生
豫韵芳华:走近戏曲演员曹会芳的艺术人生
在豫剧的故乡河南,有位让戏迷们津津乐道的名字——曹会芳。每当她扮上红娘的水袖,或是穆桂英的翎子,台下的老戏迷总要感叹:这才是正宗的豫剧味儿!
**一、梨园幼苗初长成**
1978年寒冬,周口鹿邑县曹庄的晒谷场上,六岁的曹会芳正踩着积雪模仿县剧团的表演。这个在田间地头听着梆子声长大的姑娘,十岁就考进了县戏校。清晨五点吊嗓,夜里就着月光背戏文,膝盖上的淤青从未消退过。老校长至今记得,这个倔丫头为了练好甩发功,硬是把自己绑在槐树上转了三天。
**二、舞台炼就真功夫**
1995年省青年戏曲大赛上,曹会芳一折《大祭桩》惊艳四座。她饰演的黄桂英跪步疾行二十米,水袖翻飞如白练当空,悲腔穿云裂石,把台下三位老评委听得老泪纵横。这年冬天,她带着剧团下乡演出,零下十度的露天戏台,她愣是光脚演完《抬花轿》,冻得脚趾发紫却始终保持着新娘子的娇羞神态。
**三、守正创新传薪火**
2008年,已是国家一级演员的曹会芳做了件惊动梨园的事——她把电子混音融入传统曲牌。在《花木兰》新编版本中,她设计的云中战鼓唱段,用现代配器烘托古调,既保留了豫东调的苍劲,又透着时代气息。有老票友起初骂她糟蹋传统,后来却追着剧团连看七场。
**四、戏比天大终不悔**
去年秋天巡演途中,曹会芳突发急性喉炎。医生勒令禁声,可她硬是打封闭针登台。那晚《清风亭》演到认子一折,她沙哑的嗓音反倒平添几分凄怆,观众席里抽泣声此起彼伏。下场时,她扶着幕布几近虚脱,却笑着对徒弟说:戏比天大,这点疼算啥。
从艺四十载,曹会芳始终保持着农家女儿的质朴。她手机里存着上千条戏迷的短信,逢年过节总要自费给山区戏校寄行头。有人问她图什么,她总说:豫剧是长在黄土地里的魂,我得把这魂儿传下去。这简单的话语里,藏着一位戏曲演员最深沉的爱。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