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河南的戏台子:百年老腔里的烟火人间

曹河南的戏台子:百年老腔里的烟火人间

在豫东平原的褶皱里,藏着个叫曹河南的村落。这里的戏台子比村口的古槐还要年长,台基上深深浅浅的裂纹里,藏着几代人的喜怒哀乐。每逢农历三月三,十里八乡的乡亲们总要踩着田埂赶来看戏,戏还没开锣,台下长条凳上已经摆满了粗瓷茶碗,氤氲的水汽里飘着茉莉花的香。

一、老戏箱里的时光褶皱

村东头王老六家的阁楼上,躺着个脱漆的柏木戏箱。掀开箱盖,霉味混着樟脑香扑面而来:褪成月白色的青衫,缀着铜片的武将甲,还有把断了三根弦的坠胡。王老六的爷爷是民国年间戏班子的掌班,那年月兵荒马乱,戏班子走村串镇,在枪炮声里唱着《打金枝》《对花枪》。有年腊月大雪封门,戏班子被困在商丘城里七天七夜,愣是把《穆桂英挂帅》唱了十三遍。

二、月光下的活化石

五更天,村西头李寡妇家的院子里总飘着吊嗓声。七十岁的周传礼师傅天不亮就起来练功,他的倒卷珠帘能把水袖甩出三尺远。去年县里来录非遗影像,老周头愣是穿着三十年前的戏服上了镜。那件绛紫色的蟒袍早被虫蛀得千疮百孔,可他一开腔,沙哑的嗓音里仍能听出当年在亳州城连唱三天《朝阳沟》的底气。

三、新米酒泡旧戏文

智能手机的荧光开始照亮戏台角落。村里后生们把老腔调混进电子乐,在短视频平台发《新编花木兰》。二十三岁的孙晓燕中专毕业回乡,带着姑娘们把传统剧目改成豫东方言小品。上个月镇上庙会,她们演的《手机姻缘》让台下老头老太太笑出了泪花。散场时,八十岁的赵奶奶攥着孙晓燕的手:妮儿,你二爷当年唱《小二黑结婚》,也是这么红火。

暮色四合,戏台檐角的铜铃在晚风里叮当。台下散落着瓜子壳和糖纸,几个孩童举着木棍学台上的武生走圆场。曹河南的戏没死,它只是像村头那条老河,在光阴里拐了个弯。当月光漫过斑驳的台柱,依稀还能听见老辈人说的那句话:戏台不倒,人间烟火不散。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