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未改戏韵长:探秘曹河地方戏曲的活化石
乡音未改戏韵长:探秘曹河地方戏曲的活化石
在皖北平原的腹地,一条名为曹河的古老水系滋养着两岸的沃土。当第一缕晨光穿透河面薄雾,悠扬的胡琴声便顺着青砖黛瓦的街巷飘荡开来。这里的人们把生活唱成戏,将历史揉进调,孕育出十余种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宛如镶嵌在时光长河中的明珠,闪耀着农耕文明特有的艺术光华。
一、河畔戏韵: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
曹河戏曲的起源可追溯至宋元时期的勾栏瓦舍。元代至正年间编纂的《曹州府志》记载,每逢春社秋祭,沿河七十二村必设戏台,酬神娱人。明代万历年间,本地秀才李开先的《词谑》手稿中,详细描述了曹河腔与昆山腔的唱法差异,印证了其独特艺术形态的成熟。
在这片沃土上,戏曲艺术与农耕生活水乳交融。正月里开箱戏祈求风调雨顺,芒种时青苗戏驱赶蝗虫,秋收后谢茬戏庆祝丰收。老人们至今记得,1958年修建曹河水库时,三千民工在工地上传唱着《劈山引水调》,用梆子声丈量着移山填海的豪情。
二、泥土芬芳:七大剧种的个性图谱
1.**曹河梆子**:其声如裂帛的枣木梆子堪称一绝。老艺人张广福独创的三起三落甩腔技法,能将一句唱词在七个音阶间跌宕回转。经典剧目《曹娥投江》中月照寒江十八叹的唱段,至今无人能完整复现其神韵。
2.**河阳花鼓戏**:踩着鼓点的踩席绝技令人称奇。演员需在丈二见方的芦席上完成鹞子翻身金鸡抖翎等十八式身段,鼓点越急动作越险,上世纪三十年代名角小银灯因此技艺被上海百代公司灌制唱片。
3.**南滩灯戏**:元宵灯会的活化石。演员头戴七十二盏油纸灯笼起舞,摆出三星高照五谷丰登等吉祥阵型。1953年民间艺人王守业改进灯架结构,使灯笼能在疾转中不灭不倾,这项技艺现已成为省级非遗项目。
其他如融合道教音乐的太平清醮戏、展现船工生活的艄公号子戏、诙谐幽默的泥人戏、演绎历史传奇的袍带戏,各具特色的剧种构成了完整的戏曲生态链。当地戏谚云:梆子震天响,花鼓扭断腰,灯戏晃人眼,泥人笑破肚,正是这般生动写照。
三、古调新声:戏曲生态的当代重生
在现代化浪潮中,曹河戏曲遭遇传承危机。2016年非遗普查显示,能完整演唱七大剧种的老艺人仅存23位。转机出现在2018年,当地创新推出戏曲+民宿模式,游客可跟着老艺人学唱《采菱曲》,体验传统戏服制作,这种沉浸式传承让年轻群体重新发现传统艺术之美。
更令人欣喜的是新编现代戏的涌现。取材脱贫攻坚的梆子戏《金扁担》,融入电子音乐的实验剧《河伯的新衣》,这些作品既保留传统唱腔精髓,又注入时代精神。正如省级传承人李玉兰所说:老戏要传家,新枝须发芽,曹河的水永远唱着新调子。
夕阳西下,曹河水面泛起粼粼金波。河畔古戏台上,白发老生与少年学徒正在合排《将相和》,苍劲的梆子声与清亮的童声交织缠绕,飘向炊烟升起的村落。这传承千年的戏韵,正随着新时代的节拍,在古老河道上激荡出新的浪花。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