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河戏台春秋:听一出流淌在血脉里的乡音

曹河戏台春秋:听一出流淌在血脉里的乡音

曹河镇的老戏台前,张老汉总爱眯着眼睛念叨:这青石板上的人影,可比城里大银幕上的电影热闹。这片浸润着百年梨园风雨的戏台,承载着曹河人骨子里的戏曲基因。当暮色四合,戏台两侧的灯笼次第亮起,锣鼓声便穿透青砖灰瓦的街巷,将整个古镇唤醒。

一、运河边上的戏曲摇篮

曹河镇依京杭大运河而建,明清时期作为漕运重镇,南来北往的商船不仅带来了丝绸茶叶,更将各地的戏曲声腔汇聚于此。乾隆年间漕运鼎盛时,每日有百余艘商船在此停泊,船工们卸货后便聚在河神庙前的空地上唱戏解乏。黄梅戏的婉转、昆曲的雅致、梆子戏的高亢在这里碰撞交融,逐渐孕育出独特的漕河调。

据镇志记载,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曹河镇同时存在七座戏台,最负盛名的和春班能连演三天三夜不重样。戏班走运河演出时,船头插着各色旗幡,船过处两岸百姓争相追随,形成十丈红绸随波去,百里乡音逐浪来的奇观。

二、戏台深处见真章

曹河戏曲以三绝闻名:水袖功、变脸术、十八翻。老艺人李凤山能在一丈见方的戏台上,将五米长的水袖舞出白鹭掠波银河倒卷等十二种招式。更绝的是曹河独有的阴阳变脸,演员转身间半张脸谱骤变,将忠奸善恶集于一身,这种技法至今仍是单传秘技。

传统剧目《漕帮恩怨》堪称曹河戏曲的活化石。全剧七幕二十三折,完整保留着清代的唱腔做派。第三折夜泊惊魂中,船工们用脚踏出波浪声,以长篙击地模仿风浪,配上苍凉的船工号子,再现了当年漕运的艰险。这种人声拟景的表演方式,被戏曲专家称为流动的运河画卷。

三、古调新声传薪火

如今的曹河戏曲博物馆里,陈列着光绪年间的蟒袍戏服,金线刺绣在玻璃展柜中依然流光溢彩。每周三下午,92岁的非遗传承人周玉昆都会在这里教孩子们甩水袖。年轻人创排的《运河情缘》将电子乐融入传统曲牌,在短视频平台获得百万点赞。

古镇修复的明清戏台装上LED屏时,老师傅们曾激烈反对。但当全息投影再现当年漕船云集的盛况,老艺人们湿润了眼眶:这光影里,看得见祖师爷传下来的魂。每年清明举办的运河戏曲节,总能吸引数十个戏班沿河摆擂,桨声灯影中,千年运河再次成为流动的戏台。

夜色渐深,戏台上的《夜审潘洪》唱到高潮处,台下白发苍苍的老票友跟着哼唱,稚气未脱的孩童比划着身段。曹河的戏曲就像运河水,在岁月里静静流淌,将一代代人的悲欢离合,酿成永不褪色的文化记忆。当大运河申遗成功的消息传来,戏台两侧的楹联在月光下愈发清晰:天地大舞台,舞台小天地。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