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河古调今犹在:一方水土养一方戏

曹河古调今犹在:一方水土养一方戏

在豫东平原的褶皱里,曹河像条银链蜿蜒而过,这片沃土不仅孕育出金灿灿的麦浪,更滋养着十余种活态传承的戏曲形式。当暮色四合,村头老槐树下的青石板上,胡琴声起,总能牵出几代人的魂儿。这些扎根乡野的声腔,藏着曹河人骨子里的精气神。

一、梆子声里的黄河魂

曹河梆子的高亢唱腔能穿透三里地的麦田,这种脱胎于明代军戏的剧种,至今保留着独特的炸膛音。老艺人们说,这是当年戍边将士对着黄河练出来的嗓子,一声杀腔能让戏台边的柳树叶子簌簌直落。梆子戏的武场堪称一绝,单刀花枪的对打套路里,藏着戚家军鸳鸯阵的阵法精髓。2018年抢救性录制的《夜战白马津》全本,足足用了十二面牛皮战鼓,把金戈铁马的气势擂得人血脉贲张。

二、弦索中的市井百态

河阳调的细腻婉转恰似曹河水的九曲回肠。三弦领头、月琴压阵的丝弦班子,能把《王婆骂鸡》的泼辣劲儿演得活灵活现。这种起源于清代茶馆的板凳戏,讲究说学逗唱四门全活。78岁的传承人李凤山还能即兴编词,看见台下谁家媳妇抱着孩子打盹,张口就来:小大姐瞌睡多,怀里搂着胖墩哥,莫不是昨夜织布到三更...逗得全场前仰后合。

三、傩影幢幢祭春秋

农历三月三,曹河两岸的傩戏班子要戴着重达八斤的枣木面具跳五鬼闹判。这些传了六百年的傩面,每道皱纹里都沁着桐油香。开傩前夜,掌坛师傅要对着老黄历唱《请神诀》,二十四个节气名儿能编成七十二句唱词。最神秘的阴戏只在丧礼上演,演员反穿羊皮袄,用倒步绕棺,吟诵的《往生咒》夹杂着上古雅言,连本地老人也说不全其中奥妙。

当城里的剧院忙着排演新编剧目时,曹河的老戏台依然遵循着农历二十四节气的演出传统。正月十五唱灯戏,五月端阳演钟馗,九月重阳打擂台,这些流淌在农耕时序里的戏曲,就像田埂上的车前草,看着不起眼,根却扎得深。戏班里的年轻人开始用直播传戏,手机镜头里,油彩斑驳的老戏台和远处的高铁同框,倒映出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韧性。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