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曹晖的戏曲课堂:一位让学生开窍的梨园匠人

【走进曹晖的戏曲课堂:一位让学生开窍的梨园匠人】

在和平西路的胡同深处,一栋青砖老宅每到周末便会传出悠扬的胡琴声。推开那扇斑驳的朱漆木门,常能看到这样一幕:身着藏青色长衫的中年人手持折扇,正带着二十几个年轻学生练习云手,阳光透过老槐树的枝桠在他们身上投下细碎的光斑。

这位被学生们称为曹老板的曹晖老师,在戏曲教育界颇有些传奇色彩。十六岁进入省戏校工老生,倒仓后转攻戏曲理论,跟着老琴师学了八年京胡,最后竟在戏曲教学领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这种独特的经历,让他的课堂总是充满着令人惊喜的化学反应。

学戏不是描红模子!曹老师这句口头禅,新生们头回听到时总不免错愕。去年刚入门的李萌记得,当她战战兢兢模仿着录像带里的程派唱腔时,曹老师突然用折扇敲了敲她的肩膀:丫头,你学的是迟小秋的劲头,可你的声带条件明明更接近张火丁啊。说着便打开手机播放两版《锁麟囊》选段,逐句分析咬字行腔的细微差别。

这种因材施教的理念贯穿在曹晖的教学中。他会根据学生的嗓音条件调整唱腔,结合现代声乐技巧改良传统练声方法,甚至允许年轻学员在传统程式化表演中融入个性表达。去年在小梅花奖斩获金奖的学员王梓萱说:曹老师教我《天女散花》时,让我先看敦煌壁画找灵感,说绸缎舞动的韵律要和飞天壁画的气韵相通。

不过这位看似开明的老师,在基本功训练上却格外严苛。每周三次的早功雷打不动,要求学员提前半小时到教室溜嗓子。他独创的三镜训练法——在穿衣镜前练身段、对着录音机练唱腔、用摄像机记录眼神,让不少学生叫苦不迭。但正是这种近乎偏执的打磨,让零基础的学员也能在两年内完整演绎折子戏。

曹老师教的不只是技艺,更是戏魂。已经考入中国戏曲学院的张昊感慨道。他至今记得排演《野猪林》时,曹老师带着他们走访潭柘寺古松林,在萧瑟秋风中讲解林冲大雪飘唱段的心境。这种将传统文化浸入式体验融入教学的方式,让年轻一代真正理解了戏文里的春秋。

如今,这个藏在胡同深处的小课堂,走出了七位专业院团演员,更有三十多名学员在各类戏曲赛事中获奖。但最让曹晖欣慰的,是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主动走进剧场。当孩子们不再把戏曲当成博物馆里的老古董,我们的文化血脉就真的续上了。说这话时,他正擦拭着用了二十年的京胡,琴筒上的蟒皮在夕阳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