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守望者曹晖:用半生光阴重塑戏曲之美

梨园守望者曹晖:用半生光阴重塑戏曲之美

2023年仲夏的某个清晨,北京长安大戏院的后台飘来一缕若有似无的檀香。63岁的曹晖正在为《牡丹亭》的彩排上妆,细笔勾勒的眉梢微微上挑,指尖轻捻水袖的褶皱时,恍惚间与四十年前初登台的模样重叠。这个在戏曲界被称为活字典的艺术家,用半生时光丈量着传统戏曲的传承之路。

一、戏台春秋四十载

1980年的北京戏曲学校练功房,木地板被晨光晒出细小的裂纹。15岁的曹晖每天要比同学早到两小时,在把杆前重复着枯燥的踢腿动作。彼时正值戏曲低谷期,同窗中有人转行经商,有人改唱流行歌曲,唯有他把戏校的《身段谱口诀》抄满三个笔记本。在《三岔口》的摸黑对打戏中,他摔断过锁骨;排《林冲夜奔》时,为找准望家乡,去路遥的眼神,对着镜子练到眼球充血。

这种近乎偏执的坚持,让他在而立之年就成为北方昆曲剧院当家武生。1995年访日巡演时,他带着高烧完成《挑滑车》的二十四个鹞子翻身,谢幕时戏服能拧出水来。日本戏剧评论家佐藤良子在观后感中写道:曹先生的每个眼神都是工笔画,每个转身都带着唐诗的韵律。

二、传统与现代的摆渡人

2008年的多媒体实验剧《游园惊变》,将曹晖推向舆论风口。当全息投影的杜丽娘与真人柳梦梅隔空对唱时,剧场里响起此起彼伏的抽气声。老戏迷痛心疾首:这是糟蹋老祖宗的手艺!年轻观众却为虚实交织的视觉奇观喝彩。争议声中,曹晖在后台默默修补着被激光灼坏的戏服,他说:戏曲不是博物馆里的唐三彩,要活着就要呼吸这个时代的空气。

这种创新并非心血来潮。在中央戏剧学院攻读硕士期间,他系统研究了全球34个国家的传统戏剧现代化案例。2015年推出的《数字身段数据库》,用动作捕捉技术记录下128套传统程式,为年轻演员提供动态教科书。英国《戏剧评论》称其为东方戏剧的基因库。

三、薪火相传的守夜人

每周三下午,曹晖工作室总会传出此起彼伏的吟唱声。这里聚集着来自全国的年轻戏曲人,他们争论着抖音传播的边界,探讨VR技术在《钟馗嫁妹》中的运用可能。曹晖像老茶客般坐在藤椅上,适时点拨:创新就像嫁接果树,砧木不壮,接穗再美也活不成。

在江西采风时,他发现濒临失传的青阳腔老艺人平均年龄82岁,连夜组织团队进行抢救性录制。三年间行程八万公里,整理出47种地方剧种的唱腔图谱。如今这些资料通过戏曲云课堂触达百万学习者,某视频网站上他讲解《单刀会》身段法的视频,获得00后观众刷屏的泪目弹幕。

长安大戏院的灯光渐次亮起,曹晖对镜整冠的手突然顿住——眼角细纹里藏着四十年的风霜,但瞳仁依然清亮如少年。幕布将启时,他低声哼起《夜行船》的曲牌,水袖翻飞处,仿佛看见无数个自己在时光中起舞:练功房里的倔强少年,争议漩涡中的革新者,深山老林里的文化拾荒人...这些身影最终都化作戏台上的一束追光,照亮传统文化的前路。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