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深处见真章——记戏曲教师曹晖的传承人生
梨园深处见真章——记戏曲教师曹晖的传承人生
廊檐下的铜铃在春风里叮当作响,省戏曲学校练功房内,曹晖正在给学生们示范《锁麟囊》的水袖动作。三十七岁的她身着素色练功服,三尺水袖忽而如流云卷雪,忽而似惊鸿照影,举手投足间依稀可见当年程派新秀的风采。
一、戏台浸出的童子功
出生在晋中戏曲世家的曹晖,六岁便跟着祖父在榆次老城的古戏台转悠。祖父是晋剧名净,每次开演前都要用朱砂笔在孙女的眉心点一颗胭脂痣。戏班子里的武生教她翻跟头,青衣教她兰花指,十岁那年她就能把《大登殿》的王宝钏演得有模有样。
十二岁考入省艺校时,主考官特意问及师承。小姑娘挺直腰板答道:晋剧是奶娘,京剧是先生。这句机灵话后来在梨园行传为美谈。在艺校的七年,她白天跟着程派传人李砚秋学《春闺梦》的婉转唱腔,晚上偷师梅派花旦的《贵妃醉酒》,月牙白的练功鞋磨破了十七双。
二、讲台上的传承匠心
2008年从中国戏曲学院毕业后,曹晖婉拒了多个院团的邀约,选择回到母校任教。她的课堂总带着戏班子的烟火气:教《游园惊梦》时,她会让学生嗅着早春的腊梅找杜丽娘的情思;排《夜奔》前,必带着学生在朔风中扎马步,说要让年轻人懂得什么是雪夜风霜急。
办公桌抽屉里珍藏着一本泛黄的教案,扉页写着祖父的赠言:戏是细活儿,急不得。十五年来,她为每个学生建立戏曲档案,从发声位置到眼神流转都详细记录。2019年带学生排演原创剧目《梨园幼苗》时,她连续三个月吃住在排练厅,硬是把现代街舞元素揉进了传统水袖功。
三、薪火相传处见初心
曹晖的手机相册里存着上千张学生演出的剧照,却鲜有自己的舞台照。好角儿在台上,好老师在台下。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每逢周末,她总会出现在老城区的社区戏台,手把手教票友们《四郎探母》的西皮流水。去年重阳节,她带着学生为养老院演出全本《穆桂英挂帅》,谢幕时九旬老人颤巍巍起身喝彩的场面,让学生们第一次懂得了戏比天大的真谛。
今年校庆,毕业生们送来块匾额,上书氍毹春风四字。曹晖把它挂在练功房最显眼的位置,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斑驳的木地板上,仿佛又见当年那个在古戏台偷师学艺的小丫头,正踮着脚尖描摹时光里的戏文。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