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深处有芳华:走近戏曲演员曹会芳的艺术人生
梨园深处有芳华:走近戏曲演员曹会芳的艺术人生
在豫剧《穆桂英挂帅》的演出现场,一位身着鱼鳞甲的女将手持银枪亮相,唱腔清越似裂帛,台步矫健如行云。当观众席爆发出雷鸣般的喝彩时,舞台上的穆桂英微微欠身,鬓角贴片在灯光下泛着细碎的金光——这就是曹会芳,一个用三十年光阴在戏曲舞台上镌刻芳华的表演艺术家。
一、戏台春秋:从乡间草台到国家大剧院
1987年的河南浚县,十岁的曹会芳在村头老槐树下第一次见到县剧团的演出。简陋的戏台上,旦角演员甩出的水袖像白练般划过暮色,这个画面从此定格在少女的记忆里。每天清晨五点的练功房,她总比师兄弟们早到半小时,把双腿绑在把杆上压腿,青砖地面被汗水浸出深浅不一的痕迹。
2001年豫剧青年演员大赛上,曹会芳以《抬花轿》中周凤莲一角惊艳四座。她独创的云步甩帕将传统台步与现代舞蹈融合,三米长的红绸手帕在她手中时而如烈焰升腾,时而似彩蝶翩跹。评委席上的老艺术家激动得拍案叫绝:这丫头把轿夫女儿的泼辣演活了!
如今在国家大剧院的化妆间里,曹会芳仍保持着用朱砂笔勾画眉尾的习惯。描至眉峰时微微上挑的弧度,正是师承豫剧大师马金凤的金凤眉画法。梳头师傅说,每次为曹老师勒头,都能看见她后颈处因常年佩戴盔头形成的淡红色压痕。
二、氍毹传真:镜头内外的戏曲人生
在曹会芳的戏装收藏室,挂着三十七套亲手缝制的戏服。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件孔雀蓝宫装,衣襟处缀着的三百二十颗米珠,是她花了三个多月一粒粒钉上去的。现在机器绣的戏服虽然精致,但总觉得少了温度。抚摸着衣料上细密的针脚,她眼中泛起柔光。
戏迷们最爱收藏她《花木兰》的剧照:左手持剑,右手挽枪,侧身回眸的瞬间,额间花钿与铠甲寒光交相辉映。这张照片拍摄于零下十度的露天舞台,镜头记录下的英气勃发背后,是冻僵的手指险些握不住兵器的坚持。
短视频平台上的曹老师小课堂系列,让年轻观众看到了戏曲演员的另一面。她会穿着练功服示范卧鱼动作的要领,也会边包饺子边讲解豫剧不同流派的发声方法。有网友留言:原来戏曲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活在当下的艺术。
三、薪火相传:传统艺术的当代演绎
在戏曲进校园活动中,曹会芳设计了一套戏曲广播体操。当倒踢紫金冠变成伸展运动,鹞子翻身化作体转运动,操场上的孩子们在嬉笑间记住了戏曲的身段之美。某次示范时她意外扭伤脚踝,却坚持单脚完成整套动作:不能让孩子们觉得戏曲是碰不得的瓷娃娃。
与现代舞者合作的实验剧《镜·界》,曹会芳大胆尝试无伴奏清唱。在镜面打造的舞台上,她同时演绎青衣、花旦两个角色,水袖起落间倒影重重,模糊了现实与虚幻的边界。谢幕时,年轻观众起立鼓掌长达十分钟。
看着排练厅里练功的00后学员,曹会芳常想起自己初学戏时的模样。她要求弟子们每天对着镜子练习表情:戏曲表演讲究'一身之戏在于脸,一脸之戏在于眼',你们要把每个眼神都练成会说话的琉璃。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曹会芳依然保持着清晨吊嗓的习惯。当第一缕阳光掠过练功房的窗棂,那穿云裂石的唱腔中,不仅有千年戏曲的魂魄,更有一个艺术守望者的赤诚。戏台两侧出将入相的帘幔开合间,她用自己的方式续写着中华戏曲的当代传奇。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