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家湾那段戏,老辈人都叫它《月下追贤》
曹家湾那段戏,老辈人都叫它《月下追贤》
渭北塬上的曹家湾,十里八乡的老人至今记得,正月里社火游街时,戏台班子总要唱一段《月下追贤》。这戏名听着雅致,戏文里却是地道的关中腔调,讲的是同治年间一位举人冒死进谏的旧事。
**一、藏在麦垛后的老戏本**
五年前修缮曹氏祠堂时,村民在梁上木匣里发现了泛黄的戏折子。粗麻纸上的工尺谱已晕染成团,唯有扉页追贤记三个字清晰可见。村里最年长的曹满囤老人抚着折子直叹气:当年我爷挑着扁担跟着戏班走,说这戏原叫《忠义传》,光绪年间遭了忌讳才改的名。
县志编纂办公室的李主任曾考证,同治八年确有曹文焕其人。这位陇州举人因直言进谏遭贬,归乡途中被乡民迎至渭河渡口。老辈人传言,渡口那夜月明如昼,文焕手扶柳树长叹三声,这场景后来化作戏中月下三叹的经典唱段。
**二、火把照亮的老戏台**
八十三岁的曹秀兰还能哼几句西皮慢板:月牙儿弯弯照渭川,忠良泪洒青石滩......她年轻时是村里台柱子,演过十三回窦娥。说起《月下追贤》的扮相,老人浑浊的眼睛突然发亮:文举人要戴青绒员外巾,月白褶子绣着竹叶纹,那竹叶得用墨绿丝线掺银线绣,灯下一晃,活像真叶子随风摆。
九十年代县剧团来采风,在老磨坊后墙发现了残存的戏台楹联。斑驳的墨迹依稀可辨:离合悲欢天下事,忠奸善恶古今同,横批镜里春秋。正是这十二个字,让省里的戏曲专家断定此戏源自同光年间的秦腔改良运动。
**三、即将失传的追贤腔**
如今的曹家湾青壮多在省城务工,能唱全本《月下追贤》的只剩曹德旺老汉。他家的土炕下藏着祖传的檀板,板面磨得油亮,阴刻的曹家班字样却依然清晰。去年腊月,省电视台来拍摄时,老汉即兴唱了段快二六板:渭水滔滔向东流,忠魂不散绕秦州......唱到高腔处,惊得院里的芦花鸡扑棱棱飞上墙头。
有意思的是,邻村王家庄的老人们坚称这戏本是他们祖上所传,还搬出光绪年间的地契作证。两村为此争执多年,倒是让县文化馆的档案柜里多了三本不同版本的《追贤记》手抄本。
现在每逢清明,总有三五戏迷聚在曹家湾的老戏台前。他们对着残存的青石台基咿呀学唱,身后是连片的麦田在春风里翻着绿浪。或许正如戏文所唱:忠魂化作风中絮,岁岁春来发新枝,这段承载着乡愁的老戏,正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悄然萌发新芽。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