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慧芳:豫剧舞台上的活樊梨花
曹慧芳:豫剧舞台上的活樊梨花
在河南新乡的乡间戏台前,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位年过花甲的老太太带着马扎早早占座,当台上那位英姿飒爽的樊梨花亮相时,她浑浊的双眼突然有了光彩。这双眼睛,四十年前就追随着曹慧芳的台步流转。
曹慧芳的戏路始于新乡县豫剧团。1983年冬天,剧团在零下十度的露天舞台上演《樊梨花归唐》,后台的煤炉子烤着湿透的戏服,曹慧芳的眉梢结着冰碴,但手中的花枪依然舞得密不透风。那晚,台下跺脚的声响比掌声还要热烈——观众们既为戏叫好,也为演员的敬业动容。
在《穆桂英挂帅》里,曹慧芳独创的三起三落翎子功让同行惊叹。当穆桂英接过帅印时,她头顶的翎子先如惊鸿掠水般低垂,继而似蛟龙出海直指苍穹,最后在转身时划出两道优美的弧线。这个动作的练成,需要每天五更天对着初升的太阳练眼神,在麦田里追着风练台步。
2008年汶川地震赈灾义演时,刚做完膝关节手术的曹慧芳硬是跪着唱完了《花木兰》选段。妆匣里至今留着当年观众扔上台的布娃娃,上面歪歪扭扭绣着最帅女将军。她的戏服总是比别人多缝几层暗扣,为的是在武打时能更利落。
如今,曹慧芳的徒弟们活跃在各大豫剧院团,但她仍保持着下乡演出的习惯。后台总备着针线包,看到年轻演员的戏服脱线就顺手缝补。她说:戏比天大,可戏也是老百姓的油盐酱醋里泡出来的。去年重阳节,那个追了她四十年的老太太被女儿搀着到后台,颤巍巍掏出用手绢包着的芝麻糖——这是老戏迷能想到最甜的喝彩。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