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芳华四十载:一位戏曲演员的慢人生

梨园芳华四十载:一位戏曲演员的慢人生

在豫剧之乡开封,清晨的包公湖畔总有一位素衣女子对着湖水吊嗓子。水波将她的声音揉碎了又拼起,惊起三两早莺。这是曹会芳保持四十年的晨课,从青丝到白发,汴梁城的晨曦见证着一位戏曲演员对舞台的执着。

一、戏台初绽

1983年的冬天格外寒冷,开封戏校练功房的水磨石地面凝着薄霜。16岁的曹会芳把冻得通红的手伸进冷水盆,这是师傅教的土法子——手指冻僵时用冷水激一激就能继续练功。那时她主攻刀马旦,每天要扎着大靠走三百个圆场。戏服后插的四杆靠旗重逾十斤,汗水浸透的衬衣在寒冬里结成冰甲,走动时哗哗作响。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一次救场。剧团当家青衣突发喉疾,曹会芳临危受命顶演《大祭桩》。谁也没想到这个刀马旦出身的姑娘,把黄桂英的悲情演绎得催人泪下。谢幕时老团长拍着她的肩:丫头,你这嗓子是祖师爷赏的饭。

二、氍毹春秋

1995年的香港戏曲节,曹会芳带着新编豫剧《朱丽叶》登上红磡舞台。当罗密欧喝下毒药的经典桥段遇上河南梆子的悲腔,全场观众屏息凝神。谢幕时,一位白发老者用生硬的河南话喊出中!真中!,这声乡音让曹会芳在后台湿了眼眶。

她独创的气声共鸣法源自汴梁小贩的叫卖声。每天清晨穿街走巷,听油条摊主拖长的热——油馍,看茶馆伙计清亮的续——水嘞,把这些市井韵律化入唱腔。香港媒体称她东方歌剧的魔法师,她却笑言自己不过是生活的拾穗者。

三、薪火相传

2010年,曹会芳在开封大学开设戏曲选修课。她把教室搬到州桥遗址,让学生踩着千年石板体会步移景异的古典美学。年轻人在社交媒体发起的寻找汴梁腔挑战,让豫剧选段登上抖音热榜。看着满屏的00后戏迷,她想起师傅的话:老戏新唱,戏就永远活着。

如今的花甲之年,曹会芳仍保持着清晨吊嗓的习惯。当第一缕阳光穿透包公湖的薄雾,那清越的嗓音掠过水面,惊起的早莺扑棱着翅膀,把梆子声传向更远的街巷。这声音里,藏着一座城的文化记忆,更跃动着传统艺术不灭的魂灵。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