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深处的守望者:曹建军妻子与她的戏曲人生
梨园深处的守望者:曹建军妻子与她的戏曲人生
在豫东平原的梨园戏台上,曹建军妻子王素珍的名字如同春日的桃花,静静绽放在戏迷们的心间。这位坚守传统戏曲五十载的表演艺术家,用她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梆子戏的舞台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一、扎根泥土的戏曲萌芽
1970年代的豫东农村,王素珍的童年浸润在田间地头的梆子声里。每天清晨,村头的老槐树下总会聚集着唱梆子的老人,八岁的王素珍总爱蹲在石磨旁,跟着咿咿呀呀地哼唱。正是这份与生俱来的天赋,让她在12岁那年被县剧团相中,成为当时年龄最小的学员。
初入剧团的日子并不轻松。清晨五点吊嗓子的寒霜,练功房里浸透汗水的戏服,都见证着这位农家女孩的蜕变。1983年出演《穆桂英挂帅》时,她为准确把握穆桂英的英武之气,连续三个月跟着民兵训练,硬是把手中的花枪耍得虎虎生风。
这个时期的《西厢记·长亭送别》最能体现她的艺术特色。她将崔莺莺的离愁别绪化作水袖间的千回百转,独创的三步九回头身段程式,至今仍是戏校教学的经典范例。
二、戏台上的百变人生
1995年的《程婴救孤》让王素珍迎来艺术生涯的转折。她塑造的程婴妻一角,既有传统青衣的端庄,又融入了老旦的沧桑。在舍子救孤的重头戏中,她将母亲诀别亲子的悲痛化作三声渐弱的梆子腔,每场演出都能让观众潸然泪下。
在传承与创新之间,王素珍走出独特道路。她改编的《花木兰》大胆加入武打元素,却严格保留梆子戏的九腔十八调。2008年在北京长安大戏院的演出,谢幕时长达十分钟的掌声印证了这种创新的成功。
戏迷们最难忘的,是她每年元宵节必演的《秦雪梅吊孝》。三十年来,这个角色从哀婉凄楚到隐忍坚毅的转变,恰似她人生轨迹的写照。有老戏迷说:看王老师的雪梅,就像看见戏台上开出一朵带露的雪莲花。
三、幕后的传承之光
退休后的王素珍更显忙碌。她在自家小院开办的素珍戏社,每周三下午准时传出梆胡声。这里既有专业演员切磋技艺,也有慕名而来的票友学唱。最年长的学员82岁,最小的才5岁,祖孙同堂唱戏的场景成为当地独特的文化景观。
2019年,她自筹资金启动梆子戏影像工程,带着弟子走访豫东23个乡镇,抢救性录制老艺人的绝活。这项工程不仅保存了濒临失传的72段传统唱腔,更整理出3本珍贵的手抄戏本。
在丈夫曹建军看来,妻子最动人的演出不在聚光灯下。每天清晨,她总要在院中那株老梨树下练功,三十年如一日。飘落的花瓣沾在月白色的戏服上,仿佛时光从未改变这位戏曲守望者的初心。
当现代娱乐冲击传统戏曲的今天,王素珍用半生坚守诠释着戏比天大的真谛。她的戏曲人生就像梆子戏里那面永不褪色的靠旗,在时光长河中猎猎作响,为后来者指引着方向。在田间地头,在城镇剧场,那清越的梆子声仍在传唱,讲述着一个关于坚守与热爱的永恒故事。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