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老师的戏曲情缘:戏里戏外皆是人生
曹老师的戏曲情缘:戏里戏外皆是人生
暮色中的老戏台前,总能看到曹老师的身影。他常坐在第三排左侧的老位置上,每当锣鼓点响起,那双布满皱纹的手便会不自觉地在膝头轻叩节拍。这位退休多年的语文教师与戏曲结缘六十年,戏台上的悲欢离合早已融入他的血脉,成为生命中最动人的篇章。
一、水袖翻飞处见痴心
曹老师的戏曲启蒙始于六岁那年的元宵夜。县城戏班来村里唱《锁麟囊》,他骑在父亲肩头,看着台上旦角的水袖如流云般舒卷,珠钗在汽灯下折射出点点星光。那晚回家后,他用母亲的绸布被面裹在竹竿上,在院子里咿咿呀呀地模仿,生生把新被面扯出了裂口。
这份痴迷伴随他走过青葱岁月。在省城求学时,他省下午餐钱买戏票,把程砚秋的唱腔用钢笔尖刻在课本边角。工作后每逢周末,他总会骑车二十里到邻镇看草台班子演出,车把上挂着灌满浓茶的军用水壶。有次暴雨突至,戏台顶棚漏了水,他举着油纸伞为台上的演员遮挡,自己却淋得透湿。
二、百戏千腔皆入怀
曹老师的戏曲世界如同万花筒般绚烂。书柜里整整齐齐码着的磁带,既有梅派《贵妃醉酒》的雍容华贵,也有豫剧《花木兰》的铿锵激越。他尤爱昆曲《牡丹亭》里原来姹紫嫣红开遍的婉转,说那唱腔里藏着江南烟雨,每个拖腔都像柳丝拂过春水。
去年重阳节联欢会上,他即兴表演了京剧《空城计》选段。没有行头装扮,仅凭一柄折扇、几声清唱,就把诸葛亮的从容气度展现得淋漓尽致。学生们这才知道,这位平日里温文尔雅的老师,竟能把老生唱腔中的苍劲与细腻拿捏得如此精妙。
三、薪火相传未曾休
退休后的曹老师成了社区戏曲社的活字典。他带着老花镜整理出三大本手抄戏谱,扉页上用蝇头小楷写着:戏比天大,情比海深。每周三下午的活动室总能听见他耐心的指导:这句西皮流水要像溪水过石,那个甩腔得似鹰击长空。
去年夏天,他自费带着五个小学生去苏州听评弹。在平江路的茶楼里,孩子们学着他的样子轻叩茶盏打拍子。夕阳把雕花窗的影子拉得很长,吴侬软语混着茉莉茶香,这一幕成了许多人记忆中最美的画面。
戏台上的锣鼓依然在响,曹老师的戏曲人生仍在继续。他说戏如人生,生旦净末丑各有精彩;又说人生如戏,起承转合间皆是修行。每当月明星稀时,他家窗口总会透出老式录音机的微光,那些穿越时空的唱腔,正把传统文化的火种悄悄传递。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