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县梨园不老松:记戏曲家黄汝秀的戏梦人生
曹县梨园不老松:记戏曲家黄汝秀的戏梦人生
在鲁西南的晨曦里,曹县南关老街的青石板上常飘荡着悠扬的梆子声。街角茶馆的老茶客们常说,只要闭目细听,总能在晨风中辨出一丝黄汝秀先生当年的唱腔。这位把一生献给戏曲的老艺术家,用七十载光阴在曹县这片沃土上浇灌出独特的戏曲之花。
一、运河畔的戏曲萌芽
1928年的深秋,黄汝秀出生在曹县南关一户清贫人家。运河码头上终日不歇的号子声,集市里此起彼伏的叫卖声,成了他最早的音乐启蒙。每到庙会时节,年幼的黄汝秀总要挤在人群最前排,看草台班子的武生们翻着筋斗亮相,听旦角的水袖在戏台上划出优美的弧线。
十三岁那年,黄家隔壁搬来位落魄的河北梆子艺人。每当月明星稀的夜晚,老艺人总会对着运河吊嗓,黄汝秀便趴在墙头偷偷学唱。某日老艺人撞见这个痴迷的小戏迷,竟破例收他为徒。从此,晨曦中的运河边总能看到一老一少对月练功的身影,梆子声惊起芦苇丛中栖息的鹭鸟,在朝霞里振翅高飞。
二、舞台春秋谱华章
1952年,黄汝秀随曹县大众剧团首次登台。在传统剧目《反西唐》中,他创新性地将山东梆子的豪迈与柳子戏的婉转相融合,塑造的樊梨花既英姿飒爽又柔情似水。当樊梨花策马亮相时,手中银枪挽出九朵枪花,引得满堂喝彩。这个独创的九连环枪花绝技,至今仍是曹县戏曲学校的必修课目。
十年特殊时期,剧团被迫解散。黄汝秀白天在农机厂抡铁锤,晚上却在油灯下偷偷整理传统曲牌。他将工友们的劳动号子改编成新唱腔,把《朝阳沟》的现代故事融入传统梆子戏。1979年剧团重建时,他献上的新编历史剧《曹州英烈》连演三十八场,场场爆满,观众含泪的掌声震落了戏台顶棚的积尘。
三、薪火相传守匠心
退休后的黄汝秀更显忙碌。他在自家小院开办戏曲传习所,用退休金购置行头。面对慕名而来的年轻人,他总说:唱戏先做人,立身方立艺。有位学生总唱不好《穆桂英挂帅》的拖腔,黄老带他登上曹县古城墙,迎着猎猎北风放声高歌,直到年轻人悟出铁马冰河入梦来的苍劲。
2005年深冬,七十七岁的黄汝秀坚持登台义演。当唱到《赵氏孤儿》中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经典唱段时,台下老观众们发现,老先生的水袖比年轻时更添三分沧桑。这场演出所得全部捐建了曹县戏曲博物馆,馆中陈列着他珍藏六十年的手抄剧本,泛黄的纸页间朱笔批注依然鲜亮如初。
如今在曹县文化广场,每逢周末仍有票友自发组织汝秀戏会。当铿锵的梆子声再次响起,老茶客们总会眯起眼睛,仿佛又看见那个在运河边练功的少年。黄汝秀用一生证明,真正的艺术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活在百姓唇齿间的故事,是流淌在岁月长河里的乡音。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