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县戏曲名角王惠:舞台上的百灵鸟
曹县戏曲名角王惠:舞台上的百灵鸟
在鲁西南的晨雾中,曹县文化广场的露天戏台总会传来清亮的唱腔。这声音时而如春水淙淙,时而似烈马嘶鸣,引得晨练的老人们驻足聆听。这便是当地戏曲名角王惠在吊嗓子,这位被乡亲们称为戏窝子里的百灵鸟的演员,用三十年光阴在红氍毹上书写着传奇。
一、梨园世家的传承者
王惠出生于1978年,祖辈三代皆是曹县柳子戏班的名角。她家的老宅至今保留着光绪年间的戏服箱,褪色的蟒袍上金线绣成的团龙依然栩栩如生。五岁那年,王惠跟着爷爷在后台玩耍时,竟能完整哼出《穆桂英挂帅》的唱段,稚嫩的童音让老班主惊为天人。
十岁正式拜师学艺时,老师父立下规矩:每天寅时三刻起床练功。寒冬腊月里,王惠裹着棉袄在结霜的院子里练圆场步,青石板上生生磨出两道月牙形的凹痕。这份苦功让她在十五岁便掌握了柳子戏九腔十八调的精髓,成为曹县戏曲团最年轻的台柱子。
二、守正创新的实践者
2003年非典期间,戏曲团演出骤减。王惠却带着团员在抖音前身播客平台尝试直播,用手机镜头记录下乡间排练的场景。她改编的抗疫版《花木兰》在网络上点击量突破百万,让传统戏曲在数字时代焕发新机。
在保留柳子戏大本嗓唱法的基础上,王惠大胆融入现代音乐元素。她与音乐学院合作改编的《梁祝》选段,用电子乐伴奏传统梆子,在青年观众中引发热烈反响。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叛,而是让古老艺术与现代审美产生共鸣。
三、薪火相传的播种人
每到周末,曹县第一实验小学的戏曲兴趣班里总会传出孩子们咿咿呀呀的学唱声。王惠自费购置三十套儿童戏服,亲自设计适合少儿的戏曲课。她总说:孩子们学戏时的眼睛,就像星星落进了古戏台。
2019年,王惠发起的戏曲进校园工程覆盖全县23所中小学。她带领团队编写的乡土戏曲教材,用卡通插画讲解戏曲程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感受传统之美。如今曹县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模仿王惠唱腔的孩童。
去年重阳节,王惠在新建成的曹县大剧院连演七场《锁麟囊》。当最后一句这才是人生难预料的拖腔响彻穹顶时,满头银发的戏迷们集体起立喝彩。舞台上的王惠依然保持着三十年前第一次登台时的身段,只是眼角的细纹里沉淀着岁月馈赠的从容。这位从乡间戏台走出的艺术家,正用生命续写着戏曲艺术的当代传奇。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