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雨戏曲大师:用生命演绎梨园春秋

**曹雨戏曲大师:用生命演绎梨园春秋**

在当代中国戏曲界,曹雨的名字如同一面金字招牌。这位年逾七旬的表演艺术家,用六十余载的舞台生涯,将昆曲的雅致、京剧的铿锵与地方戏的烟火气融为一体,开创出独树一帜的“曹派”表演体系。他的故事,恰似一本写满传奇的线装书,每一页都浸透着戏曲人的执着与热忱。

---

**一、草台班子里走出的“戏痴”**

1950年生于江苏南通戏鼓世家的曹雨,自幼在后台耳濡目染。父亲是当地草台班子的武生,母亲则是唱淮剧的青衣。六岁那年,他因在《白蛇传》中临时顶替生病的书童,以稚嫩童声唱完八句西皮流水,赢得满堂喝彩,从此被班主收入门下。

“那时候练功,师傅的藤条比我的腿还粗。”曹雨回忆道。寒冬腊月里,他裹着单衣在结冰的河滩上走圆场,夏日三伏天则头顶水碗跪着背戏词。十七岁那年,他带着满腿淤青和一副金嗓子考入江苏省戏曲学校,专攻昆曲小生,却因倒仓期声带受损险些断送前程。

命运在1973年出现转机。上海京剧院排演《智取威虎山》,原定主演突发喉疾,曹雨临时救场。他连夜将杨子荣的唱腔改调降Key,融入昆曲水磨腔的咬字技巧,竟让这段经典唱段多了几分苍劲。演出结束,台下掌声持续了整整七分钟。

---

**二、破茧成蝶的艺术革新**

1980年代,戏曲遭遇现代娱乐冲击。曹雨却在这时做出一件惊动业界的大事——他将莎士比亚《麦克白》改编成京剧《血手记》,亲自饰演麦克白夫人。当传统甩发功与苏格兰悲剧碰撞,水袖化作权欲的延伸,这部戏连演98场,场场爆满。

“戏曲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曹雨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他在《牡丹亭》里加入评弹的琵琶伴奏,让杜丽娘的“游园惊梦”多了江南雨巷的缠绵;又将川剧变脸技法化用至《钟馗嫁妹》,当钟馗转身间从狰狞鬼面变为悲怆人相,台下观众无不潸然泪下。

2005年,55岁的曹雨带着新编戏《将军泪》登上国家大剧院。这部讲述岳飞故事的剧目,他既唱老生的慷慨激昂,又反串老旦演绎岳母刺字。谢幕时,戏迷发现他的厚底靴里渗出血迹——为表现岳飞的“十二道金牌”之痛,他全程绑着二十斤重的铁链演出。

---

**三、薪火相传的守夜人**

“你们要记住,戏是演给人看的,不是供在神坛上的。”在中央戏曲学院的教室里,曹雨总爱用搪瓷缸敲着讲台说这句话。自1998年担任教授以来,他带出的56名弟子中,有12人获得梅花奖,却没人敢称“曹派传人”。

学生李慕白记得,2016年排演《长生殿》时,曹雨要求所有人先研读三个月《旧唐书》。排到“马嵬坡”一节,他忽然叫停:“杨玉环不是红颜祸水!你们看她转身时的步态,要走出明知必死却从容的气度。”说着竟亲自示范起旦角身段,65岁的人踩着跷鞋,依然能走出风摆杨柳的韵致。

为抢救濒危剧种,曹雨自费走访17省,整理出382小时录音、2000余页手抄本。在山西孝义皮影戏老艺人张守义家,他顶着肺炎连续录制七天,最后被抬上救护车时,怀里还紧紧抱着录有《封神榜》全本唱腔的U盘。

---

**四、戏比天大的活化石**

如今,曹雨仍保持着每天清晨吊嗓的习惯。在他苏州老宅的院墙上,密密麻麻贴着各大剧种的演出海报,最显眼处却是一张泛黄的《同光十三绝》画像。“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但也不能抱着老皇历过日子。”说着,他掏出手机展示刚编排的AR全息戏曲——数字技术构建的虚拟舞台上,年轻的“曹雨”正唱着新编戏码。

有人问及退休打算,这位梨园常青藤笑着指向练功房:“等我走不动了,就在这儿放把太师椅。学生排戏,我在旁边听着,哪儿不对就咳嗽一声。”晨光中,他抚摸着陪伴半生的梨花枪,枪头红缨已褪成浅粉色,却依旧挺得笔直。

---

**后记**

曹雨的书房里挂着自题对联:“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这或许正是戏曲艺术的魂魄所在——方寸舞台间,藏着千年文化血脉,而像曹雨这样的守艺人,正用毕生心血让这份遗产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异彩。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