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戏台一脉香——探寻曹张昌的戏曲人生

江南戏台一脉香——探寻曹张昌的戏曲人生

沪上戏迷圈流传着一句趣谈:宁舍三顿饭,要看曹张旦。这里的曹张旦指的正是越剧名伶曹张昌,这位在江浙沪戏曲界颇具盛名的老生演员,用半个世纪的舞台生涯,在江南水乡的戏台上留下了独特的艺术印记。

一、戏台春秋:曹张昌的经典剧目

在绍兴安昌古镇的老戏楼里,至今悬挂着1957年曹张昌出演《碧玉簪》的戏单。这部改编自清代传奇的越剧经典,经他饰演的李廷甫一角,将封建官僚的迂腐与慈父的温情拿捏得恰到好处。当李廷甫手持家法惩戒女儿时,颤抖的胡须与突然放轻的唱腔,将人物内心的矛盾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珍珠塔》中饰演方卿时,曹张昌开创了跌步唱腔的表演方式。当方卿受辱离府时,他设计了三步踉跄接一个鹞子翻身的动作,配合着由高转低的拖腔,把落魄书生的屈辱与不甘化作绕梁三日的余韵。这种表演程式后来成为越剧老生的必修课目。

最令人称道的是他在《血手印》中的创新。传统演法中的林招得多是悲情形象,曹张昌却在法场诀别时加入了一段笑唱——用带笑的哭腔演绎角色的绝望,这种以喜衬悲的手法让无数观众潸然泪下。绍兴老观众回忆:曹老板那声笑,比哭还揪心呐!

二、水磨腔里的匠心独运

曹张昌的唱腔被戏迷称作青瓷腔,取其清亮而不失温润之意。他师承越剧四大老生之一的张桂凤,却能在传统[四工调]基础上融入绍剧的二凡板式。在《二堂放子》中,他处理刘彦昌的大段唱腔时,前半段用越剧的婉转,后半段转绍剧的激越,把人物从犹豫到决绝的心理转变刻画得入木三分。

念白功夫更是他的绝活。在《红楼梦·宝玉哭灵》中,他设计的阶梯式念白堪称一绝:从林妹妹...的低语,到我来迟了的嘶喊,七步台阶七种声调,配合着逐渐加快的步法,将宝玉的悲痛层层递进。上海戏剧学院曾将此段作为教材范例。

身段设计上,曹张昌善用水袖功外化人物心理。在《北地王·哭祖庙》中,他独创的旋袖三叹——先甩袖、再绞袖、后抛袖,每个动作对应不同唱词,把亡国之君的悲怆演绎得荡气回肠。这种将水袖程式与情感表达完美结合的表演,至今无人能及。

三、氍毹之外的传承之路

曹张昌的戏曲人生始终与民间戏台紧密相连。六十年代初期,他带着戏班走遍浙东三百余座古戏台,白天在祠堂排戏,晚上借渔火对词。在舟山演出时,为模仿老渔民的步态,他连续半月凌晨到码头观察渔民卸货,最终在《海角遗恨》中塑造出令人叫绝的老渔翁形象。

八十年代戏曲式微时,他在老家嵊州创办昌韵戏校,提出以戏养戏的传承理念。学生们上午学戏,下午到茶楼票戏,晚上复盘改进。这种接地气的教学方式培养出十余位梅花奖得主,被戏曲界誉为越剧的黄埔军校。

在创新与传统的平衡上,曹张昌有句名言:老戏要新唱,新戏要老做。2010年排演现代戏《钱塘人家》时,他将传统甩发功改良为表现人物焦躁的颤发技巧,用戏曲程式演绎现代故事,让老观众看得亲切,新观众觉得新奇。

如今已届耄耋的曹张昌仍坚持每周到戏校授课,教室墙上挂着他手书的戏训:腔由心生,技为情用。在短视频盛行的时代,这位老艺术家依旧保持着用毛笔抄戏本的习惯,墨香混着油彩味,在宣纸上晕染出传统戏曲的温度。或许正是这份坚守,让他的艺术生命如同江南的雨丝风片,绵延不绝地滋润着戏曲的百花园。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