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舞台四十载曹志刚:让戏曲老戏骨焕发新光彩

扎根舞台四十载曹志刚:让戏曲老戏骨焕发新光彩

在黄梅戏的发源地安庆,提起曹志刚的名字,戏迷们总会竖起大拇指。这位国家一级演员用四十年的光阴,在传统戏曲与现代审美的夹缝中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艺术道路。从《天仙配》的董永到《徽州女人》的徽商,从传统戏台到现代剧场,曹志刚的每个角色都在诉说着戏曲艺术的传承密码。

一、传统剧目的守正创新

在安庆黄梅戏剧院的排练厅里,曹志刚正在指导青年演员排练《女驸马》。这个转身要像云卷云舒般自然,眼神要含着三分情七分义,他边说边示范,水袖轻扬间,仿佛让人看见六十年前严凤英的身影。作为黄梅戏第五代传人,他守护着《天仙配》《打猪草》等二十余部经典剧目,却从不拘泥于传统程式。

在复排《罗帕记》时,曹志刚大胆启用现代舞美技术。当三劝夫君的经典唱段响起,全息投影将观众带入烟雨江南的庭院,传统唱腔与现代视觉的碰撞,让这部濒临失传的老戏焕发新生。这种创新不是简单的技术堆砌,而是用当代审美重构戏曲意境,让90后观众也能在剧场找到共鸣。

二、现代剧目的突破探索

传统是根,创新是叶,这是曹志刚常挂在嘴边的话。在原创大戏《独秀山下的女人》中,他饰演的民国知识分子颠覆了传统戏曲的表演范式。借鉴话剧的内心独白,融合京剧的髯口功,创造出独树一帜的表演体系。该剧在上海国际艺术节亮相时,谢幕掌声持续了整整八分钟。

面对戏曲电影化的浪潮,曹志刚保持着清醒认知。在拍摄黄梅戏电影《东坡》时,他坚持保留虚拟写意的戏曲精髓。镜头前的一个推窗动作,既要符合电影的真实性,又要体现戏曲的程式美,这种分寸的拿捏,正是老艺术家数十年的功力积淀。

三、薪火相传的育人之路

在安庆黄梅戏学校的课堂上,曹志刚的教案里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个学生的特点。他独创的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排演《小辞店》时,必须实地走访古镇客栈,感受徽商文化的独特气质。这种沉浸式教学,培养出多位梅花奖得主。

面对短视频时代的冲击,曹志刚带领团队打造黄梅戏微剧场。将经典唱段改编成三分钟短剧,在保持唱腔原汁原味的同时,加入网络流行元素。这种戏曲+的传播模式,让黄梅戏抖音账号三个月涨粉百万,开创了传统艺术传播的新范式。

在聚光灯照不到的幕后,曹志刚仍在为《梁祝》的新编版本修改唱词。案头那本翻旧的《中原音韵》上,密密麻麻的批注记录着他对戏曲未来的思考。这位年过花甲的老艺术家坚信,只要守住戏曲的魂,传统艺术就能在新时代绽放异彩。当年轻观众开始用戏腔创作古风歌曲时,我们似乎已经看见,那穿越千年的戏曲基因正在数字时代续写新的传奇。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