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宝琴:在梨园深处绽放的越剧明珠

曾宝琴:在梨园深处绽放的越剧明珠

在越剧百年长河中,有位艺术家的名字始终与活化石的美誉相连。曾宝琴,这位从上海弄堂里走出的越剧大家,用七十载艺术生命编织出一幅绚丽多彩的戏曲画卷。当人们提起她的名字,总会想起那些在红氍毹上摇曳生姿的经典角色,想起那把穿透时光的婉转唱腔。

一、江南烟雨育芳华

1938年的上海法租界,八岁的曾宝琴第一次跟随母亲走进大来剧场。舞台上正在上演袁雪芬的《断肠人》,素色旗袍的女子在丝竹声中吟唱,这个瞬间在她幼小的心灵播下戏曲的种子。战火纷飞的年代,她白天在弄堂里帮母亲晾晒染布,夜晚躲在阁楼上对着镜子模仿名角的动作神态。

十四岁那年,曾宝琴正式拜入尹桂芳门下。清晨五点的黄浦江边总能看到她练功的身影,江风裹挟着潮气掠过水袖,浪涛声与吊嗓声交织成独特的晨曲。1953年《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连演百场,让她在越剧界崭露头角,戏迷们发现这个年轻演员既能唱出尹派的清丽,又带着独特的深沉韵味。

二、声腔里的千年故事

在《红楼梦》中,曾宝琴塑造的贾宝玉堪称绝唱。她将传统尹派唱腔的婉约与人物叛逆性格完美融合,哭灵一折里那句林妹妹我来迟了,九转十八弯的拖腔带着撕裂般的痛楚,让台下观众无不潸然泪下。这种突破常规的唱法,后来被戏曲理论家称为撕裂式抒情。

《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则是她艺术成熟的标志。当张生翻墙离去时那段长亭送别,她将越剧四工调的明快转化为沉郁的吟叹,水袖翻飞间暗藏十九种情绪转换。老戏迷至今记得1957年那场演出,散场后戏迷围在后台门口,只为听她清唱最后那句晓来谁染霜林醉。

三、薪火相传的艺术人生

晚年退居幕后的曾宝琴,在绍兴路的老洋房里开办传习所。她独创的镜像教学法要求学员对着落地镜练习,每个眼神都要能穿透镜面直抵观众心底。2015年收徒仪式上,八十高龄的她示范《山河恋》选段,腰身挺直如翠竹,唱腔依旧清越入云。

这位见证越剧从草台班子走向世界舞台的艺术家,始终保持着对传统的敬畏与创新。她常说:戏要活在当下,但魂要留在唐宋。如今走过上海逸夫舞台,仍能听到戏迷哼唱着她改编的《黛玉葬花》新调,那旋律里既有老派的韵味,又带着新时代的呼吸。

当最后一缕夕阳掠过兰心大戏院的琉璃穹顶,仿佛还能听见曾宝琴的唱腔在时光中流转。从金丝绒幕布后走出的不仅是位越剧表演艺术家,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印记。她的戏曲人生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永远不会老去,只会在传承中焕发新的生机。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