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辉:戏台光影间走出的百变青衣

曾辉:戏台光影间走出的百变青衣

在浙江婺剧团排练厅的雕花窗棂前,曾辉对着镜子反复调整水袖的弧度。镜中人眉眼如画,黛色远山眉斜飞入鬓,指尖轻捻间已换了三种指法。这位被戏迷称为江南第一青衣的演员,正为当晚的《白蛇传》做最后准备。

一、传统戏台的千面人生

曾辉的戏路之广令人惊叹。在昆曲《牡丹亭》里,她是哀婉缠绵的杜丽娘,水袖轻扬处仿佛能抖落满地月光;到了婺剧《双阳公主》中,她化身英姿飒爽的巾帼英雄,银枪舞动时虎虎生风。最让人称道的是2018年复排的绍剧《女吊》,她将厉鬼复仇的凄厉与悲怆演绎得入木三分,谢幕时戏服下摆竟被汗水浸透三寸。

这位青衣演员对细节的苛求在圈内闻名。为演好《贵妃醉酒》中杨玉环的醉态,她连续三个月观察醉酒者的神态举止,甚至在绍兴黄酒博物馆住了一周,观察不同醉酒程度下的身体反应。这种近乎偏执的钻研精神,让她的每个角色都鲜活可信。

二、现代剧场的破界者

在实验戏曲《镜中人》的舞台上,曾辉做出了惊人尝试。她将传统水袖换成三米长的荧光绸带,配合全息投影技术,在舞台上幻化出万千分身。这种打破常规的表演在戏曲界引发热议,老戏迷批评失了规矩,年轻观众却为这种视觉震撼买单。

与先锋导演林墨合作的《游园惊梦2021》更显大胆。曾辉将昆曲唱腔与电子音乐混搭,在钢筋水泥的现代布景中吟唱四百年前的闺怨。这种看似违和的组合,却在大学生群体中引发观剧热潮,证明了传统戏曲的无限可能。

三、幕后的修行者

凌晨四点的杭州南山路,总能看到曾辉晨跑的身影。二十年如一日的基本功训练,让她在台上每个转身都稳如磐石。练功房里挂着的毛笔字帖写着戏比天大,这是她父亲——已故绍剧名家曾少华留下的遗训。

在担任浙江戏曲传承中心主任期间,曾辉推动戏曲进校园项目时别出心裁。她让学生用手机拍摄戏曲版抖音,用流行音乐为传统唱段配乐。这种叛逆的教学方式,反而让00后们发现了戏曲的时尚基因。

当舞台灯光暗下,曾辉卸去油彩,镜中映出的不仅是位戏曲演员,更是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的摆渡人。她曾说:戏曲不是博物馆里的青花瓷,而是流动的江河。在这位青衣名角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古老艺术最鲜活的样貌。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