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深处寻光影:曾辉的戏曲人生

梨园深处寻光影:曾辉的戏曲人生

在浙江金华的一处老戏台前,年过七旬的老票友陈伯仍记得那个春夜。台上武生一个鹞子翻身,银枪在月光下划出流星般的轨迹,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喝彩。那是1987年的《长坂坡》,也是青年演员曾辉在婺剧舞台上的成名之战。

一、婺江畔的戏曲萌芽

曾辉的戏曲启蒙始于金华市婺城区的一条青石板巷。每天清晨,巷口的婺剧票友晨练声总会准时响起,十岁的曾辉总趴在自家二楼木窗前,跟着《断桥》的唱腔比划手势。1980年考入浙江婺剧团时,老师发现这个清瘦少年竟能完整模仿老艺人郑兰香的《僧尼会》,那独特的鼻腔共鸣已初现雏形。

在剧团的日子,曾辉的作息表永远比别人多出两小时。凌晨四点的练功房,总能看到他穿着浸透汗水的练功服,对着斑驳的镜子反复调整云手角度。师傅教的三节六合要诀被他写在床头:腕节要活如柳,腰节要稳如钟,踝节要灵如燕。

二、舞台上的百变人生

1989年的《白蛇传》让曾辉迎来艺术转折。他饰演的许仙既有书生的儒雅,又需展现面对巨变的惊慌。为捕捉人物神韵,他连续半月泡在图书馆查阅明清文人笔记,甚至去杭州雷峰塔遗址静坐整夜。当断桥折子戏中那句娘子啊唱出时,台下观众分明看见他眼中闪烁的泪光。

在武戏《火烧子都》中,曾辉的绝活僵尸倒堪称一绝。三米高台后仰坠地,既要保持身体笔直,又要在触地瞬间控制力道。这个动作他练了整整三年,膝盖上的淤青从未消退。1995年香港演出时,这个惊险动作让全场观众集体起立,掌声持续十分钟之久。

三、幕后的匠心独运

2003年复排《昆仑女》时,曾辉在敦煌壁画中找到灵感。他重新设计双阳公主的服饰纹样,将飞天藻井元素融入传统戏服,金线刺绣的披风在旋转时宛如绽放的莲花。这套戏服现已成为浙江婺剧院的镇院之宝。

排演新编历史剧《李渔治水》期间,曾辉在兰溪李渔故居发现明代水利图册。他将古人治水的束水冲沙法化作舞台调度,演员们的走位暗合水文图上的曲线,这种创新让传统婺剧焕发现代生机。

如今在金华婺剧院的化妆间,仍保留着曾辉的专用妆台。青黛描就的剑眉,朱砂点染的眼角,那些精心勾勒的脸谱背后,是一个戏曲演员用四十年光阴写就的坚守。当大幕拉开,锣鼓声起,那些流淌在血脉中的古老唱腔,仍在江南烟雨中声声回响。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