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黎的戏曲唱法: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之路
**曾黎的戏曲唱法: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之路**
曾黎的名字,许多人会第一时间联想到她作为演员的影视作品,或是她身上“中戏96级校花”的标签。但鲜少有人知道,这位气质古典的女演员,早年曾在戏曲领域深耕多年。从湖北荆州戏曲学校到中央戏剧学院,她的艺术之路始终与传统戏曲密不可分。而她的戏曲功底,尤其是唱法上的多元探索,成为她演艺生涯中一抹独特的底色。
---
**一、程派青衣:骨子里的婉转与苍劲**
曾黎12岁进入戏曲学校专攻青衣行当,最初接触的便是京剧程派(程砚秋流派)。程派以幽咽婉转、刚柔并济的唱腔著称,尤其注重“声断气连”的咬字技巧。曾黎曾在综艺《青春京剧社》中演绎程派名段《锁麟囊·春秋亭》,一开口便展露扎实功底:尾音处理如游丝般细密,转折处却暗含力道,将薛湘灵从闺阁娇女到命运颠沛的心境变化娓娓道来。
这种唱法对气息控制要求极高,而她多年坚持的晨功训练(如“咿”“啊”的长音练习),让她在影视剧《别问我是谁》中即兴加入的戏曲念白片段,也能瞬间抓住观众耳朵。
---
**二、昆曲水磨腔:跨界尝试中的细腻打磨**
2018年,曾黎在《鬓边不是海棠红》中饰演京剧名伶曾爱玉,剧中虽以台词为主,但戏外她多次在采访中提及昆曲对她的影响。昆曲的“水磨腔”讲究一字三叹、细腻缠绵,与京剧程派的顿挫感形成对比。她曾与昆曲名家张军合作,在《经典咏流传》中以昆曲唱腔演绎古诗词《青玉案·元夕》。视频中,她手持折扇,眼波流转间,将“众里寻他千百度”的婉约情愫,通过昆曲特有的“啭音”技巧层层递进,被网友评价“仿佛看到古典仕女从画中走来”。
---
**三、黄梅戏的民间底色:从乡音到舞台**
作为湖北人,曾黎对起源于安徽、流行于长江流域的黄梅戏并不陌生。在央视戏曲节目《角儿来了》中,她与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吴琼同台,合作《女驸马·谁料皇榜中状元》选段。黄梅戏唱法讲究方言韵味与生活化表达,曾黎用略带湖北口音的安庆方言演唱,天然贴合剧中冯素珍的灵动机敏。她特意弱化了程派的“脑后音”,改用明亮的真声托住旋律,甚至加入即兴的俏皮颤音,让这段表演既有专业度又不失烟火气。
---
**四、现代融合:打破边界的实验**
近年,曾黎开始尝试将戏曲唱法与流行音乐、影视剧OST结合。2021年她为古装剧《锦心似玉》演唱插曲《念》,在主歌部分融入京剧念白的顿挫节奏,副歌则用程派“虚音”衔接通俗唱法,营造出时空交错感。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她在短视频平台发布的《探窗》戏腔版:流行国风旋律中突然插入一段程派快板,用戏曲的“喷口”技巧强化“台下人走过不见旧颜色”的戏剧张力,这条视频最终收获200万点赞,让年轻观众直呼“戏曲还能这么玩!”
---
**结语:传统是根,创新是翅膀**
曾黎的戏曲唱法从未局限于单一流派。从程派的严谨到昆曲的雅致,从黄梅戏的质朴到跨界实验的先锋,她的每一次尝试都在回答一个问题:传统戏曲如何与当代审美对话?正如她在采访中所言:“戏曲教会我的不是‘演’,而是如何用一颦一笑传递千年的魂。”或许正是这份对传统的敬畏与创新的勇气,让她的唱法既有根脉,又有破土而出的生命力。
(注:文中涉及的演出片段及采访内容,均可在曾黎公开影像资料及媒体报道中查证。)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