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黎:荧幕之外她骨子里住着个青衣魂
曾黎:荧幕之外她骨子里住着个青衣魂
在《星汉灿烂》中,一个回眸惊艳四座的阿母形象让观众重新认识了曾黎。当人们惊叹于她眉眼间流转的古典气韵时,鲜少有人知道,这位中戏96级七朵金花之一的演员,骨子里始终镌刻着戏曲的基因。从梨园世家的耳濡目染到京剧程派的科班训练,那些在戏曲舞台上打磨的岁月,早已化作她表演艺术中最独特的DNA。
一、氍毹之上的童子功
曾黎的戏曲启蒙始于外婆的绣楼。这个湖北荆州梨园世家的孩子,每天清晨都在胡琴与吊嗓声中醒来。六岁那年,当同龄人还在玩跳皮筋时,她已能完整演绎《贵妃醉酒》的海岛冰轮选段。湖北省京剧院的练功房里,绑着水袖的小曾黎在冬日的寒气中练习云手,汗水浸透练功服的模样,让指导老师都感叹这孩子有股子倔劲。
考入中国戏曲学院附属中学后,曾黎正式开启程派青衣的系统训练。程派特有的脑后音唱法需要极强的气息控制,她每天清晨五点雷打不动地练声,在颐和园的长廊里对着昆明湖开嗓。七年科班生涯,她完整继承了《锁麟囊》《春闺梦》等程派经典剧目的表演精髓,这段经历不仅赋予她举手投足间的戏曲身段,更淬炼出对角色的深刻理解力。
二、戏曲基因的影视转化
在电视剧《青衣》中,曾黎饰演的京剧演员柳如云堪称本色出演。当镜头捕捉到她跷起三寸金莲走圆场的瞬间,老戏迷们一眼认出这是正宗的跷功。这个需要演员用脚趾支撑全身重量的绝活,若非童子功绝难完成。拍摄《大唐荣耀》时,她设计的独孤靖瑶抚剑动作融合了戏曲刀马旦的亮相程式,让戎装造型平添三分英气。
与纯粹戏曲表演不同,影视创作需要更生活化的表达。曾黎在《聊斋》中饰演梅女时,将程派水袖技法转化为衣袖飘飞的写意之美;《在远方》里职场女强人的转身步态,依稀可见青衣台步的端庄韵律。这种传统程式与现代表演的有机融合,正如她自己所说:戏曲是刻在骨子里的审美,不需要刻意表现,它自然会在镜头前流淌。
三、传统文化的新时代表达
在综艺《美好年华研习社》中,曾黎重现《韩熙载夜宴图》里的古典舞片段。当她以戏曲身段演绎盛唐气象时,弹幕瞬间被这才是文化自信刷屏。这不是她第一次跨界推广戏曲文化,抖音账号上教网友辨别京剧头面的短视频,累计播放量突破5000万,让贴片子梳大头这些专业术语成为网络热词。
面对年轻观众,曾黎有一套独特的传播密码。她把京剧念白融入流行歌曲,用戏曲元素设计国潮服饰,甚至将抖音变装特效与传统戏装结合。这些创新尝试并非对传统的解构,而是以当代语汇唤醒文化记忆。正如她在北大戏曲讲座上说的:传统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当青衣的水袖拂过手机屏幕,千年文脉就获得了新的生命。
从长江边的京剧小学员到影视剧中的古典美人,曾黎始终保持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爱。当流量明星争相追逐快餐式表演时,她安静地耕耘着戏曲与影视的融合之道。那些晨光熹微中的吊嗓声、摄影棚里精心设计的身段、社交媒体上活泼的戏曲科普,共同勾勒出一个当代演员的文化自觉。这种自觉,让曾黎的表演总带着超越时代的审美价值,恰似一折永不落幕的《锁麟囊》,在喧嚣的影视圈中吟唱着永恒的东方韵致。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