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黎的戏曲功底到底如何?撕开最美刀马旦的滤镜看门道
曾黎的戏曲功底到底如何?撕开最美刀马旦的滤镜看门道
近年来,每当曾黎出现在综艺节目里展示戏曲身段,弹幕总会刷过不愧是中戏96班刀马旦的赞叹。这位以美貌著称的女演员,似乎总与戏曲功底深厚的标签紧密相连。但当我们冷静审视这位非戏曲科班出身的演员,其戏曲表演究竟能打几分?
一、被误读的刀马旦标签
1996年考入中戏表演系的曾黎,确实接受过戏曲形体训练。中戏传统的声台形表四门基本功中,京剧身段是形体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需要澄清的是,这属于表演专业的基础训练,与戏曲院校的科班培养存在本质区别。
在《乘风破浪的姐姐》中,曾黎表演的《武家坡》选段引发两极评价。专业票友指出,其台步存在明显瑕疵:旦角特有的云步未做到脚尖对脚跟的精准衔接,亮相时的山膀位置偏高,这与戏曲舞台要求的子午相规范存在差距。但普通观众往往会被其飒爽的台风和华丽的行头所吸引。
二、跨界表演的AB面
在电视剧《别云间》中,曾黎饰演的贵妃献艺桥段堪称教科书级的影视化处理。她巧妙将戏曲程式动作分解重组:水袖抛出时保留30%的戏曲韵味,身段转动时融入70%的影视表演的自然流畅。这种聪明的折衷,既满足了镜头美感,又规避了专业门槛。
综艺舞台暴露的短板却更为明显。某戏曲类节目中,她与专业演员合作《穆桂英挂帅》时,打出手(武戏对打)环节明显吃力。抛接枪的节奏比同伴慢半拍,连续鹞子翻身时重心不稳,这些细节在4K超清镜头下无所遁形。
三、行业滤镜下的审美错位
戏曲界对跨界表演向来存在双重标准。某省级京剧院副院长曾在采访中坦言:影视演员能展示戏曲皮毛已属难得,我们更看重传播价值而非艺术水准。这种宽容造就了特殊的评价体系:60分的专业表现,在跨界领域可能被放大到90分。
观众认知偏差同样值得关注。年轻群体通过影视剧构建的戏曲认知,容易将程式化动作等同于戏曲精髓。曾黎在《聊斋》中饰演梅三娘时,那段融合现代舞的鬼步被不少观众误认为传统身法,这种美丽的误会折射出传统文化传承的断层。
在这个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我们既要珍惜跨界传播的热度,也要警惕审美标准的降维。曾黎的戏曲表演恰似一面多棱镜,映照出大众对传统艺术既向往又疏离的复杂心态。或许比争论水平高低更有意义的,是思考如何搭建专业与普及之间的桥梁,让更多人在欣赏跨界表演时,能触摸到传统戏曲真正的筋骨。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