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黎:荧幕背后的戏曲魂一招一式皆有韵

曾黎:荧幕背后的戏曲魂一招一式皆有韵

在《大唐荣耀》的片场,曾黎一袭华服倚栏而立,抬手间水袖轻扬,眼角眉梢流转着千年风韵。这个被张艺谋称为中戏两百年一遇的美人,在镜头前将杨贵妃的醉态演绎得浑然天成,殊不知这份浑然天成里,藏着二十年未曾褪色的戏曲功底。从戏曲科班到影视明星,曾黎的表演艺术始终萦绕着檀板丝竹的余韵。

一、梨园初成:青衣岁月里的淬炼

1990年代的武汉戏校,清晨五点的练功房总亮着灯。13岁的曾黎吊着嗓子练习《贵妃醉酒》,青衣行当的唱腔讲究珠圆玉润,她含着温水反复打磨每个音节的起承转合。京剧旦角的水袖功需要将三米长的绸缎舞出韵律,她每天坚持挥袖两千次,直到手臂酸胀得举不起筷子。

科班训练将戏曲程式刻进骨血。走圆场时要行云流水不露痕,眼神流转须顾盼生辉有焦点,这些严苛的规范在《新聊斋志异》里化作梅三娘鬼魅般的回眸。当导演要求她用现代方式演绎女鬼时,曾黎却坚持保留戏曲身段:鬼魂的飘忽感,用云步表现最合适。

在湖北省京剧团的日子,她常随团下乡演出。简陋的戏台上,油彩在寒冬里凝结成霜,但《白蛇传》里白素贞的卧鱼动作依旧要精准到毫厘。这段经历让她明白:真正的表演艺术,从不在华美的舞台,而在每个细节的苛求。

二、跨界重生:影视镜头中的戏曲基因

《在远方》剧组里,曾黎饰演的霍梅有场情绪爆发的哭戏。当导演准备喊卡时,她却突然甩出一个戏曲的双抛袖,将东方女性隐忍的悲怆演绎得入木三分。这种源自《窦娥冤》的程式化动作,经过现代影视语言的解构,竟焕发出惊人的表现力。

在《星汉灿烂》中,她将青衣的眼法运用得炉火纯青。面对程少商时的慈爱眼神,用的是旦角的定睛;与君姑对峙时的凌厉目光,化用了刀马旦的瞪眼。这些戏曲眼神技法,让角色在特写镜头下依然层次分明。

综艺《萌探探探案》里,她即兴表演的京剧选段惊艳四座。面对年轻观众,她巧妙地将《锁麟囊》的西皮流水板改编成流行旋律,证明传统唱腔同样可以破圈。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叛,而是让古老艺术在新时代找到呼吸的窗口。

三、破茧成蝶:传统艺术的当代表达

2019年央视戏曲晚会上,曾黎与王珮瑜合作的《游龙戏凤》引发热议。她大胆采用影视化妆容,将京剧青衣的贴片子简化为飘逸的鬓发。这种改良不是消解程式,而是用现代审美重构古典意境,如同水墨画留白处的当代注解。

在短视频平台,她的戏曲教学视频获得百万点赞。教兰花指时不讲枯燥术语,而是比喻像拈着一朵海棠;示范圆场步时笑称想象踩着棉花糖。这种举重若轻的传播方式,让Z世代发现:原来国粹可以如此鲜活有趣。

面对戏曲过时论,她在访谈中淡然回应:我在《玉簪记》里学的'羞眼',至今演爱情戏都用得上。传统不是枷锁,是取之不尽的灵感库。正如她在《倚天屠龙记》中饰演的胡青牛夫人,将昆曲念白融入台词,让武侠世界平添几分古典诗意。

从汉剧舞台到影视荧幕,曾黎用二十年完成了一次文化摆渡。她的表演艺术如同苏州园林的漏窗,让观众透过当代影视的框架,瞥见传统戏曲的惊鸿照影。在流量至上的娱乐时代,这份坚守或许孤独,但正如她水袖轻扬时的那抹笑意:有些美,注定要在时光长河里慢慢晕染。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