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黎的戏曲人生:从青衣水袖到光影流转
曾黎的戏曲人生:从青衣水袖到光影流转
每当镜头对准曾黎那双顾盼生辉的眸子,总能在流转的眼波中捕捉到一抹独特的古典韵味。这位被观众称为中戏百年一遇校花的女演员,在荧幕上塑造的每个角色都带着浑然天成的古典气质,这都要追溯到她年少时在戏曲舞台上打下的根基。
一、梨园七年:曾黎的戏曲启蒙之路
在湖北沙市的青石板路上,11岁的曾黎背着练功鞋走进荆州戏曲学校。清晨五点的练功房里,少女的腰肢在老师严厉的注视下弯成标准的山膀,水袖甩动时带起的风声与窗外江汉平原的晨雾交织。七载春秋,从《贵妃醉酒》的雍容到《白蛇传》的哀婉,京剧的程式化表演在她身上刻下深深印记。倒立、走圆场、耍花枪,这些童子功训练不仅塑造了她挺拔的体态,更让她在眼神流转、指尖微颤间自然流露出戏曲演员特有的韵律感。
青衣行当的严格训练,让曾黎对戏曲的四功五法了然于心。唱念做打中,最难把握的是做的尺度。她曾为《天女散花》中一个云手动作反复练习月余,直到老师点头认可。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追求,后来成为她在影视表演中精准把握人物心理的利器。
二、传统戏曲的现代解码
在戏曲界素有百戏之母之称的昆曲,以婉转缠绵的水磨调著称。600多个曲牌如同流动的诗行,但繁复的工尺谱常令初学者望而生畏。相比之下,黄梅戏的清新明快更易入门,《女驸马》中脍炙人口的唱段为救李郎离家园,用通俗易懂的唱词传递着炽烈情感。曾黎在影视作品中展现的台词功底,正是得益于戏曲念白的吐字归音训练。
京剧的程式化表演犹如移动的工笔画,每个动作都需精确到分寸。当代年轻人学习戏曲时,不妨从身段组合入手,如云手、台步、亮相这些基础元素,既能感受传统美学,又避免直接挑战高难度唱腔带来的挫败感。曾黎在《聊斋》中饰演的梅三娘,鬼魅转身时的裙裾翻飞,正是化用了戏曲中的旋子技巧。
三、光影中的戏曲基因
在《大唐荣耀》片场,曾黎为独孤靖瑶设计了一个抚剑沉吟的姿势,这个看似随意的动作实则暗含戏曲武生的持剑礼。当她饰演的《星汉灿烂》阿母训斥程少商时,微微后仰的身段与提高的声调,恰似京剧老旦的做派。这种将戏曲元素融入现代表演的新程式,让角色在真实感中平添古典韵味。
对戏曲爱好者而言,不必苛求成为专业演员。周末的戏曲工作坊里,描画一张素净的俊扮,跟着老师学习《梨花颂》的经典唱段;或是在短视频平台尝试戏曲妆造,都是触摸传统的绝佳方式。正如曾黎在访谈中所说:戏曲教会我的不是某个具体招式,而是对美的感知力。
从红氍毹上的青衣少女到聚光灯下的实力演员,曾黎的成长轨迹印证着传统艺术的生命力。在这个国潮涌动的时代,戏曲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可以通过多元方式亲近的文化基因。当我们打开手机观看曾黎的影视作品时,或许能在某个不经意的回眸瞬间,遇见穿越时空的戏曲之美。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