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深处走出的影视花旦:曾黎的京剧往事
梨园深处走出的影视花旦:曾黎的京剧往事
2023年北京卫视春晚上,一袭水袖翻飞的青衣惊艳全场。当观众认出这位身段柔美的表演者竟是演员曾黎时,关于这位中戏百年一遇美人的戏曲往事,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
**一、荆楚梨园初长成**
在湖北沙市的青石板巷里,7岁的小曾黎每天清晨都要踩着露水去市京剧团练功。压腿时眼泪在眼眶打转,老师傅的竹板啪地敲在膝弯:角儿是打出来的!这段持续六载的童子功,让她在省少儿京剧大赛中凭《贵妃醉酒》摘得银奖。直到今天,她仍能完整背出杨贵妃那段海岛冰轮初转腾的西皮慢板。
**二、戏妆背后的成长印记**
在湖北省艺术学校京剧科的日子里,曾黎与同龄人过着宿舍—练功房—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清晨五点半的毯子功训练,把蓝布练功服浸得能拧出水。最难忘的是排演《白蛇传》时,为练好卧鱼身段,她在水泥地上反复摔打,胯骨处的淤青三个月未消。这些经历锻造出她后来拍戏时吊威亚12小时不喊累的敬业精神。
**三、跨界绽放的表演美学**
2004年《聊斋志异之画皮》片场,导演陈嘉上要求梅三娘要有戏曲幽灵的诡异美感。曾黎自创的鬼步,将京剧圆场步法改良为飘忽的滑步,配合传统旦角眼神技法,成就了华语影史经典女鬼形象。在《星汉灿烂》中,她将青衣的端庄仪态融入阿母的贵族气质,一个拂袖转身的动作设计,让角色多了几分古典韵味。
从汉剧之乡走出的曾黎,始终保持着戏曲演员特有的时间感——化妆间里永远提前两小时到场的习惯,源自梨园行早扮三光,晚扮三慌的古训。当她在《乘风破浪的姐姐》舞台上即兴展示剑花时,那些深植骨髓的戏曲基因,依然在新时代的镁光灯下流转生辉。这份跨越时空的艺术传承,或许正是传统文化最美的当代注脚。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