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秋玲:在传统戏曲中寻找现代呼吸的导演艺术家
【曾秋玲:在传统戏曲中寻找现代呼吸的导演艺术家】
(图片1:曾秋玲身着素色中式长衫,手持折扇侧身立于排练厅。背景是正在练习身段的戏曲演员,暖色灯光下,她的目光聚焦在演员的指尖动作,袖口微卷露出半截手表,桌角散落着写满批注的剧本)
一、从戏台到导演席的转身
1982年生于泉州梨园世家的曾秋玲,人生轨迹本应沿着传统戏曲演员的路径延伸。12岁登台表演高甲戏《连升三级》时,她已展现出对角色心理的敏锐把控。然而2003年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的求学经历,让她在戏曲程式化表演与现代戏剧理论间找到了独特的平衡点。
演员时期的我像提线木偶,导演身份让我开始思考提线人的视角。在接受《中国戏曲》专访时,她这样描述职业转型的契机。2010年执导的新编梨园戏《刺桐帆影》,首次尝试将南音元素融入多媒体舞台设计,在当年的中国戏剧节引发传统戏曲现代化边界的热议。
(图片2:黑白剧照《刺桐帆影》片段。老船工与青年海商隔空对唱,投影在纱幕上的宋代商船随音乐节奏解体重构,演员水袖与数字波浪产生奇妙互动)
二、解构与重建的导演哲学
曾秋玲的工作笔记扉页永远写着梅兰芳移步不换形的训诫,但她更擅长在看似固化的戏曲程式中注入当代思考。2022年执导的昆曲《牡丹亭·赛博版》引发两极评价——杜丽娘的游园惊梦发生在全息投影构建的赛博朋克城市,AI生成的电子音与笛箫共奏,妆容保留贴片技法却改用荧光颜料。
争议本身就是传统艺术存续的证明。她在北大戏曲论坛的演讲中坦言,我们这一代导演的使命,是让年轻人看见戏曲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文化基因。
(图片3:排练现场抓拍。曾秋玲单膝跪地为演员示范跪步动作,右手比划着空中虚拟的舞台动线,左臂悬着的医用护腰暴露了连轴转的工作强度)
三、薪火相传的剧场实验
2018年创立的青芽计划已成为戏曲界知名的青年孵化平台。这个每年遴选12位新锐创作者的驻留项目,要求参与者必须完成三个打破:打破剧种界限、打破观演关系、打破文本范式。2023年结项作品《傀儡祭》融合木偶戏与AR技术,在泉州古厝实景演出,观众通过手机镜头能看到百年家宅中重叠的古今幻影。
曾导的排练方式像精密的外科手术。合作七年的灯光设计师陈默形容,她会为某句唱词0.3秒的眼神转换调整六种灯光方案,却又鼓励我们在谢幕时保留即兴发挥的瑕疵美。
(图片4:教学场景。曾秋玲在戏曲学院工作室手持3D打印的戏楼模型,二十余名学生围坐成半圆,投影幕布上是《长生殿》与《等待戈多》的并置分镜图)
【后记】
当被问及如何看待戏曲导演的身份定义,曾秋玲望向排演厅墙上林兆华、李紫贵等前辈的照片:我们不过是站在巨人肩上的传译者,既要听得懂石雕飞天衣袖间的千年风声,也要译得出这个时代的心跳节拍。
(图片5:谢幕时刻。曾秋玲隐身于舞台侧幕阴影中,双手交叠置于下颌,眼眸映着台前接受鲜花的新人演员,腕间传承自祖母的银镯与智能手环折射出冷暖交织的光斑)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