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昭娟:在评剧传承中绽放的时代之花
曾昭娟:在评剧传承中绽放的时代之花
天津评剧院院长曾昭娟,以一副金嗓子唱响梨园三十余载。这位两度摘得文华表演奖的评剧领军人物,始终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寻找突破。近十年来,她以艺术总监与主演的双重身份,带领团队推出多部新编剧目,为百年评剧注入时代活力。
一、传统与现代的破壁交融
在《红高粱》的排练场,曾昭娟将九儿这个角色重新解构。她突破评剧传统青衣行当的程式,借鉴现代戏剧的肢体语言:九儿与余占鳌在高粱地定情时,水袖舞动如燃烧的火焰;面对日军刺刀时,颤抖的手指与戏曲身段完美融合。这种表演创新使角色既保有戏曲的写意美,又具备现代人物的真实感。
音乐设计上,《红高粱》将传统评剧板式与交响乐配器结合。九儿临终咏叹调中,梆子声与定音鼓交织,传统【反调慢板】的悲怆旋律在管弦乐的烘托下更具震撼力。这种创新并未消解剧种特色,反而让年轻观众感受到传统艺术的当代魅力。
舞美设计采用虚实结合手法:五吨红绸构成的高粱地,在灯光下时而如血色海洋,时而似熊熊烈火。这种视觉语言与戏曲虚拟表演相得益彰,创造出独特的戏剧空间。该剧巡演百余场,让90后观众惊叹:原来戏曲可以这么酷!
二、历史题材的当代演绎
新编历史剧《赵锦棠》中,曾昭娟创造性地运用传统戏《朱痕记》的表演程式。赵锦棠奉羹侍姑时,借鉴老戏中跑坡的圆场功,在倾斜15度的舞台上疾走如飞,将人物坚韧品格外化为视觉语言。这种旧程式新用法,让老戏迷看到传统的影子,新观众感受到戏剧张力。
在塑造金娥(《金娥》女主角)时,曾昭娟深入黔东南采风三个月。她将苗族银饰碰撞声融入唱腔装饰音,用侗族大歌的复调元素丰富传统【垛板】,创造出具有西南民族风味的评剧新声。这种在地化创新,让古老剧种焕发地域文化新彩。
曾昭娟坚持移步不换形的创新原则。在《凤阳情》中保留评剧大口落子的豪迈唱法,同时加入现代民歌的润腔技巧;在《寄印传奇》里运用影视蒙太奇手法,但核心仍遵循戏曲的时空自由特性。这种创新尺度把控,使作品既新颖又具剧种辨识度。
三、艺术传承的生态构建
作为非遗传承人,曾昭娟创立评剧传习社,采用以戏带功教学法。学员通过参与新编剧目排演,在实践中掌握传统技艺。这种活态传承模式,已培养出十余名青年主演,其中多人获得红梅奖等专业奖项。
天津评剧院推出戏曲+跨界计划:与短视频平台合作打造戏曲网红,在哔哩哔哩开设评剧实验室专栏,用二次元语言解说传统程式。这种传播创新使剧院新媒体账号粉丝量三年增长20倍,90后观众占比提升至35%。
曾昭娟倡导剧场即课堂理念,每部新戏都配套学术研讨会与工作坊。《红高粱》首演后举办的戏曲现代性论坛,吸引二十余所高校学者参与。这种产学研结合模式,为评剧创新提供理论支撑。
在戏曲市场萎缩的今天,曾昭娟以新编剧目为支点,撬动传统艺术的当代转型。她的创作实践证明:古老剧种完全可以在保持本体特征的前提下,讲述现代故事,表达当代情感。这种创新不是背离传统,而是让传统在时代土壤中开出新花。当《红高粱》结尾处九儿化作漫天红霞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角色升华,更是一个剧种在当代的重生。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