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昭君:从江南水乡走出的戏曲守望者

曾昭君:从江南水乡走出的戏曲守望者

梅雨时节的江南,青石板路上泛着水光,昆曲的水磨调从黛瓦白墙间飘出。在苏州平江路深处的一处老宅院里,曾昭君正在指导青年演员练习《牡丹亭》的身段。这位享誉戏曲界的院长,举手投足间仍带着水乡人特有的温润气质,正如他办公室里的那盆素心兰,在喧嚣都市中静静绽放着江南风韵。

一、水乡浸润的戏曲基因

1968年,曾昭君出生在苏州吴江的黎里古镇。这座拥有2500年历史的江南名镇,至今保留着完整的明清建筑群。青砖黛瓦间,评弹声与昆曲唱腔是古镇居民最熟悉的背景音。曾家祖辈经营着百年茶楼听涛轩,幼年的曾昭君常常趴在二楼雕花栏杆上,看茶客们随着说书先生的惊堂木起落而屏息凝神。

七岁那年,镇上的古戏台重修开放。开台大戏《长生殿》连演三天,小昭君挤在人群最前排,望着台上水袖翻飞的杨贵妃看得如痴如醉。散场后,他举着油纸伞在雨中模仿贵妃醉酒的步态,不慎跌进青石桥下的溪水,却仍紧握着当作金钗的竹筷不放。这段童年趣事,后来常被梨园前辈们笑谈。

二、求艺路上的文化觉醒

1985年,曾昭君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戏曲系。离乡求学那天,父亲将祖传的象牙板指套塞进他的行囊。在黄浦江畔的练功房里,这个江南少年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戏曲艺术的博大精深。每天清晨五点,他总在练功房镜前反复揣摩《游园惊梦》的折扇功,直到镜面蒙上一层薄雾。

九十年代初的戏曲低谷期,同窗纷纷转行。曾昭君却选择回到苏州,在网师园实景版《牡丹亭》中饰演柳梦梅。露天演出的夜晚,他望着池中月影,突然领悟到园林美学与戏曲程式的内在相通——都是将自然意象提炼为艺术符号。这种文化自觉,后来成为他艺术创新的原点。

三、守正创新的当代实践

2008年,曾昭君出任苏州戏曲研究院院长。他主持修复了沧浪亭古戏台,在此推出园林戏曲系列演出。当《玉簪记》的琴声在百年紫藤架下流淌,观众突然发现,古典戏曲本就该生长在这样的空间里。这种让戏曲回归原生语境的理念,开创了非遗活态传承的新模式。

在培养青年演员方面,曾昭君独创双师制:每位学员既要跟随老艺人手把手学传统戏,又要接受现代戏剧理论教育。他办公室的抽屉里,珍藏着三十多本泛黄的艺人手抄本,旁边却是最新VR技术呈现的虚拟舞台模型。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奇妙共存,恰似他书房里那方歙砚——既沉淀着墨香,又倒映着电脑屏幕的微光。

如今的曾昭君,依然保持着每天清晨沿平江河散步的习惯。路过童年居住的老宅时,他总会驻足聆听墙内传来的苏州评弹。这位从水乡走出的戏曲院长,用四十年光阴编织出一张连接传统与当代的文化之网。就像他常说的:戏曲不是博物馆里的青花瓷,而是流动的运河水,既要保持源头的清澈,又要滋养两岸的新绿。在全球化浪潮中,这种文化自觉与创新勇气,或许正是江南文人精神在当代的最佳注脚。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