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禅城,转角遇见岭南戏韵(附私藏攻略)
在禅城,转角遇见岭南戏韵(附私藏攻略)
岭南的秋夜微凉,漫步禅城老街,忽闻一阵悠扬的胡琴声穿透骑楼廊柱。转角处的青砖墙上,斑驳的戏单写着八和会馆粤剧折子戏,红纸金字在暮色里泛着暖光。这座将现代制造业刻进基因的城市,骨子里依然流淌着百年戏韵。若你也想寻得这抹岭南文化的魂,不妨收下这份本地人才懂的睇戏地图。
古戏台唱新曲:万福台的前世今生
祖庙博物馆深处的万福台,朱漆木雕在岁月里沉淀出暗红光泽。这座始建于清代的岭南第一戏台,每逢初一十五依然会上演传统例戏。去年中秋夜,我在这里邂逅了84岁的梁伯。他端着自带的搪瓷杯,用白话向我细数:我阿爷细个就蹲在麻石台阶上看薛觉先唱《胡不归》,现在我带孙仔来睇《白蛇传·情》。
贴士:每月第二个周日10:30有免费惠民演出,记得提前半小时占座。台前石阶最适合拍照,但想要听清唱词,建议带个折叠凳坐两侧回廊。
榕树头下的私伙局:藏在市井的戏码头
比起正襟危坐的剧场,岭南人更爱在烟火气里听戏。清晨的莲花市场旁,几位白发阿婆拎着菜篮驻足,原来骑楼转角处正上演着私伙局。班主辉叔把二胡架在摩托车后座,卖猪肉的强哥卸下围裙就开嗓唱《凤阁恩仇未了情》。这种即兴的街坊剧场,在普君北路老茶楼、南风古灶榕树下随处可见。
推荐打卡点:每周三下午3点,梁园对面的得心斋茶楼二层,能听到地道的古腔粤曲,配一笼豉汁凤爪更惬意。
当水袖遇见咖啡香:年轻人的戏曲新主场
在岭南天地镬耳屋改造的文创空间里,90后粤剧演员嘉欣正在排练实验剧《新编牡丹亭》。全息投影的杜丽娘穿梭在实景园林中,台下捧着冷萃咖啡的年轻人举着手机录像。这种新旧碰撞在禅城处处可见:创意产业园的集装箱剧场周末有戏曲脱口秀,金马剧院小剧场每月推出粤剧+爵士乐跨界演出。
特别提醒:关注禅城文体公众号可获取最新演出资讯,大学生凭学生证购票享5折优惠。岭南站NOVA六楼的粤剧体验馆能试穿戏服,亲手勾勒脸谱。
夜色渐深,文华公园的水幕剧场正上演《六祖惠能》。水雾升腾间,武僧的棍影与花旦的水袖交叠成梦幻光影。站在季华六路的天桥上,看车流化作流动的星河,耳畔似乎还回响着那句风带水音凉到枕,月分花气韵如禅。这座城市的妙处,恰在于能在机械齿轮的节奏里,寻得一方安放戏梦人生的精神原乡。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