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脚下豫韵长:昌吉人的河南戏曲乡愁
天山脚下豫韵长:昌吉人的河南戏曲乡愁
在昌吉市延安北路的街角,每天清晨都能听见悠扬的板胡声穿透晨雾。62岁的王秀荣准时打开豫新小剧场的木门,将写着《花木兰》《朝阳沟》的剧目水牌擦得锃亮。这个由河南籍移民自筹资金建成的剧场,在准噶尔盆地边缘默默守护着中原戏曲的星火。
一、西迁路上的梆子声
1956年的春天,郑州火车站月台上挤满了支边青年。20岁的豫剧演员李凤英记得,当火车鸣笛时,她突然扯开嗓子唱起《穆桂英挂帅》,站台上顿时哭成一片。这些带着梆子腔西行的年轻人不会想到,他们的即兴演唱会成为昌吉豫剧的起点。
在昌吉州档案馆泛黄的登记册上,1958年成立的生产建设兵团豫剧团记录着特殊年代的文化迁徙。老艺人张广运回忆:我们白天开荒,晚上就在篝火旁排戏,胡琴是用红柳枝做的,戏服是染色的粗麻布。正是这种粗砺的坚持,让豫剧在天山脚下生根发芽。
二、毡房里的戏班子
昌吉豫剧的独特魅力,在于它糅合了边疆风情的艺术基因。哈萨克族冬不拉演奏家阿依肯曾与豫剧团合作,将《七品芝麻官》改编成双语版本。在牧区演出时,毡房就是舞台,牧民们跟着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的唱腔跺脚打拍子,马奶酒成了最地道的打赏。
回族演员马金花独创的花儿豫剧,用河州令的旋律改造传统慢板。这种创新并非刻意为之——有次在呼图壁演出忘词了,我就用回族花儿接上,没想到观众叫好声掀翻了帐篷顶。马金花笑着说。如今她的《梁祝·花儿版》已成为昌吉戏曲学校的必修课目。
三、短视频里的新传承
家人们看好了,这是豫剧里的甩水袖,讲究腕子活……00后姑娘陈晓萱举着手机,在抖音直播间演示戏曲基本功。她的账号西域小常香玉已有12万粉丝,最火的《新疆豫剧十八拍》获得230万点赞。年轻一代用互联网重新诠释传统,让梆子声传得更远。
昌吉文化馆的数字化工程正在抢救珍贵音像资料。78岁的老琴师赵保国看着自己的演奏被制成全息影像,眼角泛起泪光:当年我们背着幕布走遍准噶尔盆地,现在娃娃们点点手机就能学戏,这梆子腔,断不了!
夜幕降临,豫新小剧场又响起熟悉的梆子声。台上63岁的业余演员们,可能是棉纺厂退休工人、抓饭店老板,或是社区网格员。但当锣鼓点响起,他们立刻化身杨门女将、包青天。这些生长在天山脚下的中原戏曲,经过六十载风沙淬炼,早已酝酿出独特的艺术回甘。正如剧场门口褪色的春联所写:万里西行传豫韵,千载文脉润边疆。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