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昌吉看戏,可不止剧院里这一种打开方式!

在昌吉看戏,可不止剧院里这一种打开方式!

提到昌吉,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拌面、烤肉和回民小吃,但在这座飘着孜然香的城市里,戏曲的锣鼓声从未停歇。想要在昌吉看一场地道的戏曲演出?别急着打开购票网站,老昌吉人会告诉你,这里的戏台子早就搭进了市井烟火里。

一、人民公园的露天秦腔

每周六清晨,当第一缕阳光刚爬上人民公园的老榆树,戏迷们已经拎着马扎抢占最佳位置了。这里的秦腔班子堪称民间国家队,拉板胡的老马头退休前是昌吉州剧团的琴师,主唱张阿姨年轻时拿过全疆戏曲票友大赛金奖。他们唱《三滴血》时能把陕西腔揉进新疆的苍茫,看《火焰驹》里马童翻跟头,身后飘落的榆钱比任何舞台特效都带劲。记得带上保温杯,旁边卖烤包子的摊主会给你免费续热水。

二、回民巷子里的非遗传承

穿过红旗路飘着油香的巷道,昌吉州新疆曲子戏传承基地藏在青砖老宅院里。这里的木长凳上总坐着穿对襟褂子的老把式,他们用昌吉普通话唱的新疆曲子戏,既有陕西郿鄠的婉转,又带着天山牧歌的悠长。每月第三个周五的传承人专场,能听到用维吾尔热瓦普伴奏的《张连卖布》,这种混搭比年轻人玩的国潮还带感。散场时花十块钱买张手抄戏词,泛黄的毛边纸上还带着老艺人的胡琴松香味。

三、校园里的青春版《梁祝》

别以为戏曲只是中老年人的专利,昌吉学院戏曲社团的00后们正在玩转传统。他们用街舞动作改编《钟馗嫁妹》里的鬼卒步,给《梁祝》化蝶配上全息投影。每年毕业季的新梨园专场,能看到哈萨克族学生用冬不拉给京剧《苏三起解》伴奏,这种文化混搭比任何网红餐厅都有滋味。剧场门口扫码点单的奶茶车,卖的奶盖茶上撒的都是戏曲脸谱拉花。

四、大巴扎的移动戏台

华灯初上时,亚中商城后巷会突然冒出个神秘戏班。他们用馕坑当鼓,坎土曼作锣,维吾尔族大叔用艾捷克拉着豫剧《花木兰》选段,回族大姐用陕西话唱十二木卡姆。这种自发形成的戏曲快闪,常常引得逛夜市的人们举着烤肉签子叫好。隔壁卖馕的小伙能精准预判唱到刘大哥讲话理太偏时,刚好递给你一个刚出炉的芝麻馕。

在昌吉看戏,从来不是正襟危坐的艺术鉴赏。可能是晨练时公园里的一声梆子响,可能是夜市中突然亮起的戏装水袖,也可能是校园里少年人创新的鼓点。这里的戏曲活在滚烫的奶茶碗里,飘在烤包子的炊烟中,藏在你转角遇见的每个市井故事里。下回来昌吉,别只顾着吃,让耳朵也尝尝这方水土酿了百年的戏味儿。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