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看川剧变脸?这座小城竟藏着正宗非遗绝活》
《昌吉看川剧变脸?这座小城竟藏着正宗非遗绝活》
好!一声响亮的喝彩穿透茶楼,台上演员折扇轻挥的瞬间,赤红脸谱霎时化作靛蓝。在昌吉市红旗路转角的老茶馆里,我第一次亲眼见证了传说中的变脸绝技。茶碗里的茯茶冒着热气,邻座维吾尔族大叔的巴旦木盘子还搁在桌上,这一刻的文化交融令人恍惚——丝绸之路上,川剧脸谱与艾德莱斯绸竟能如此相映成趣。
这座西域小城与川剧的缘分,始于2016年昌吉大剧院落成。作为福建援疆重点项目,这座文化会客厅不仅引进了闽南木偶戏,更促成了川剧变脸常态化展演。每周五晚八点,当大剧院穹顶的十二木卡姆浮雕亮起灯光,来自成都的传承人李振华就会带着他的行头登台。演出结束后的后台,李师傅边卸妆边感慨:昌吉观众的热情不输川渝,有位哈萨克族小巴郎(孩子)连续来了五周,现在都能模仿我的亮相动作了。
比起剧院的正规演出,我更偏爱市井里的偶遇。人民公园东北角的丝路戏苑凉亭,常有三两票友在此切磋。上月初遇见张建国老人时,他正在教小孙女甩水袖。这位原昌吉州京剧团武生,退休后痴迷研究变脸机关。您瞧这披风里的暗扣,他抖开件褪色的戏服,得用新疆艾德莱斯绸改良,既要保证甩动的飘逸感,又不能露出机关。说话间,老人手腕轻抖,黄脸倏地变作黑脸,惊得枝头麻雀扑棱棱飞起。
最意外的发现当属中亚农博会的文化展区。去年九月,来自成都的变脸大师王磊与昌吉社火艺人同台,当关公脸谱遇上回族花儿唱腔,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让台下观众直呼过瘾。会展中心工作人员马丽告诉我:现在每逢节假日,我们都会协调非遗传承人来驻场表演,很多游客专门掐着表来看变脸。
夜幕下的滨湖河景观带,常有街头艺人出没。那日途经音乐喷泉,忽闻铿锵锣鼓声。挤进人群,只见身着改良戏服的青年演员正与游客互动,电光火石间完成七次变脸。细问才知是昌吉职业技术学院的戏曲社团,他们将维吾尔族舞蹈的旋转技巧融入变脸,创造出独特的旋转变脸技法。社团指导老师陈芳说得实在:学生们把馕坑肉省下的零花钱,都拿来做脸谱模具了。
从大雅之堂到市井巷陌,变脸艺术在昌吉的扎根,恰似天山雪水浸润戈壁,催生出别样的文化绿洲。当最后一抹晚霞掠过青格达湖面,戏台前的观众们仍在为瞬息万变的脸谱喝彩——这声声叫好里,既有对传统技艺的惊叹,更饱含着边疆人民对多元文化的包容与热爱。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