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大戏台:老腔老调里的烟火人间
昌邑大戏台:老腔老调里的烟火人间
昌邑的戏台子总在黄昏时分热闹起来。
暮色刚刚漫过城隍庙的飞檐,青石板上便响起木箱车轱辘的吱呀声。扎着靛蓝头巾的戏班汉子们卸下缀着铜铃的朱漆木箱,把红绒幕布往台前一抖,惊起几只在檐角打盹的麻雀。挎着竹篮的老太太们早早在条凳上占了座,竹篮里装着新烙的芝麻火烧,面香混着油墨未干的戏单,在暮色里酿出独特的市井味道。
**一、老戏骨眼里的前世今生**
在《三打陶三春》的梆子声里,七十岁的武生张保利一个鹞子翻身,台下顿时爆出满堂彩。这位昌邑吕剧团的活化石,能把陶三春的银枪舞得密不透风。最绝的是他那口丹田气,唱到八百年前瓦岗寨时,声震屋瓦的气韵让戏台梁上的积尘簌簌而落。后台的年轻学徒说,张师傅教戏时总念叨:要让人听见戏文里的马蹄声,看见唱词里的月光光。
**二、市井巷陌的戏梦人生**
城西茶馆的《王二姐思夫》最是勾人魂魄。旦角王秀兰踩着三寸金莲步,手里绞着绣帕,把个望眼欲穿的小媳妇演得入木三分。戏到动情处,台下择菜的大娘忘了手里的韭菜,卖糖人的老汉举着糖勺定格在半空。当王二姐唱到菱花镜里容颜瘦时,前排穿蓝布衫的老太太悄悄抹了把眼角——五十年前,她也曾在这样的暮色里,等过远行的货郎。
**三、新酒旧瓶的妙趣横生**
去年重阳节,戏迷们在状元巷见识了出奇戏。茂腔新编《外卖小哥奇遇记》里,头戴美团头盔的小生踩着传统鼓点登场,一段电动车踏遍千家巷,保温箱装着百家香的唱词,惹得台下年轻人举着手机直拍。更绝的是老琴师把电子琴融进了传统乐队,西洋和弦混着枣木梆子的脆响,倒别有一番市井交响的韵味。
月上柳梢时,戏台前的观众渐渐散了。卖糖炒栗子的老赵收拾着家什,哼着刚听的《穆桂英挂帅》选段。青石板上零落的瓜子壳,戏台角褪色的流苏,都在夜风里诉说着生生不息的戏缘。这方水土养出的戏,就像潍河的水,载着千年悲欢,在寻常巷陌间静静流淌。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