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常德人的戏匣子:一壶茶里飘出的荆楚之音
老常德人的戏匣子:一壶茶里飘出的荆楚之音
清晨的沅江边,总有三五老人围坐在竹椅上。紫砂壶里升腾的热气裹着韵味悠长的唱腔,在斑驳的城墙根下打着转儿。这些听着戏曲长大的老常德,戏文早成了他们骨子里的乡音。
一、常德丝弦:千年古城的清音雅韵
常德丝弦的唱腔里藏着古楚地的月光。老戏迷们最爱《宝玉哭灵》里那柄三弦,琴弦一拨,仿佛能看见洞庭湖上的渔火。这种用常德官话演唱的曲艺形式,唱词比长沙弹词更显文气,老辈人常说丝弦一响,文曲星亮。在滨湖公园的凉亭里,总能看到银发票友闭着眼打拍子,手指在石桌上轻轻叩着《昭君出塞》的节奏。
二、荆河戏里的江湖气
穿紫河边的露天戏台,是戏迷们追活关公的去处。荆河戏的武场戏最对码头工人的胃口,《单刀会》里的关云长耍起青龙偃月刀,台下喝彩声能掀翻棚顶。老票友张伯珍藏的戏票摞起来有半人高,八十年代看《杨门女将》,台上十二寡妇的靠旗翻得跟浪头似的。如今剧场里的年轻观众少了,可老戏迷们依然准时守着第七排的固定座位。
三、茶馆里的戏曲江湖
青阳阁的茶桌就是微型戏台。穿灰布衫的说书先生醒木一拍,老茶客们便跟着《四下河南》的剧情揪心。这里的曲艺杂糅着本土智慧,花鼓调里掺着澧州夯歌的劲道。王婆婆每周三雷打不动要来听《刘海砍樵》,她说胡大姐的唱腔里有年轻时采茶的山歌调。柜台后的老收音机常年播着《打铜锣》,沙沙的电流声里流淌着六十年代的集体记忆。
夜色渐深时,下南门的城墙根下仍飘着若有若无的哼唱。老戏迷们说,常德的戏曲就像陈年德山大曲,初尝辛辣,细品回甘。当智能手机里的流行歌在广场炸响,这些浸润着岁月包浆的曲调,依然在老人保温杯升起的热气里生生不息。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