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老街巷里,藏着老人们的戏曲江湖
常德老街巷里,藏着老人们的戏曲江湖
清晨六点的滨湖公园,凉亭里传出一阵苍劲的唱腔。八十岁的陈大爷攥着保温杯,双脚踩着石板打拍子,一段《薛刚反唐》的荆河戏唱得周遭梧桐叶都在震颤。这样的场景,在常德老街巷里司空见惯。老人们用骨子里流淌的戏文,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辟出一方活色生香的戏曲江湖。
一、沅水船工号子里的戏魂
常德老戏迷的耳朵最挑。他们能闭着眼分辨出是下南门茶馆的丝弦班子,还是东门城楼下的汉剧票友。常德汉剧的高腔带着沅水的回响,那些从明清商船上传来的船工号子,在四百年间慢慢演变成戏台上九腔十八调的绝活。
在青阳阁老剧场,还能见到汉剧老艺人周云瑞登台。七十三岁的他唱《祭头巾》时,后颈青筋暴起,一句寒窗苦读五十春的甩腔,让台下拄拐杖的老伙计们红了眼眶。这份粗粝的生命力,是录音棚里修不出来的味道。
二、茶馆里的微型戏台
老西门城墙根的德和茶楼,每天下午三点准时开锣。茶博士拎着长嘴铜壶穿梭在八仙桌间,戏台上丝弦班子正唱着《宝玉哭灵》。穿蓝布衫的老太太们嗑着南瓜子,听到林妹妹我来迟了时,手绢角悄悄拭过眼角。
七十八岁的李奶奶是这里的常客。她总带着自己抄的工尺谱,用钢笔在泛黄的笔记本上记新学的唱段。现在年轻人玩抖音,我们老人家就玩这个,她笑着翻开本子,里面密密麻麻的符号像跳动的音符。
三、戏文里的生活经
穿紫河边的露天戏台,常演《刘海砍樵》。当胡大姐你是我的妻的唱词响起,台下嗲嗲们会心一笑。这些流传百年的戏文,藏着常德人处世的大智慧。老人们说《打龙袍》教人守规矩,《醉打山门》让人知进退,比现在的鸡汤文管用得多。
雨季来临时,老戏迷们把阵地转到武陵阁的地下通道。二胡声混着雨水的回响,老人们的唱腔在隧道里形成奇妙的混响。他们不在乎有没有观众,唱的是岁月沉淀的况味。
暮色中的诗墙公园,又传来熟悉的丝竹声。老人们的戏曲江湖没有刀光剑影,却自有一番快意恩仇。当智能手机取代了戏台,他们依然固执地守着这份流淌在血脉里的声音密码。或许在某个清晨,当年轻人在晨跑时驻足聆听,会发现这些苍劲的唱腔里,藏着整个城市的记忆基因。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