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民间戏曲:湘北文化的百转千回

**常德民间戏曲:湘北文化的百转千回**

在洞庭湖畔的常德,水乡的温润与山峦的厚重交织出一方独特的文化土壤。这里的民间戏曲,如同沅江上的一盏渔火,历经岁月冲刷,依然在街巷阡陌间传唱着属于湘北的故事。若想读懂常德人的精神底色,不妨从那些藏在锣鼓声中的老戏台开始。

**一、常德汉剧:荆楚古腔的活化石**

常德人提起家乡戏,总绕不开那一嗓子高亢的常德汉调。作为荆河戏的重要分支,常德汉剧早在明末就已成形。老戏迷们至今记得,城西关帝庙前的戏台上,生旦净末丑轮番登场,《祭风台》《打龙袍》的唱词里藏着半部三国风云。不同于其他汉剧流派的婉转,常德汉剧的声腔里带着几分洞庭渔歌的野性——老艺人说,这是当年船工们在纤绳上喊出来的调子。

台步功夫更是讲究:武生翻跟斗要带起三寸尘土,花旦的水袖得甩出荷叶边的弧度。八十年代重排的《思凡》一折,老艺术家李福祥改良的云步身法,把尼姑踏破青砖的挣扎演得入木三分,连省城的专家都专程来取经。

**二、花鼓灯影里的烟火人间**

比起汉剧的庙堂气,常德花鼓戏更接市井地气。城北麻阳街的茶馆里,至今还有老票友能唱全本《刘海砍樵》。这出源自石门山区的老戏,把樵夫与狐仙的爱情唱得诙谐又缠绵,方言俚语里藏着楚地巫风的影子。更绝的是灯戏绝活:艺人在纱幕后操纵皮影,前台演员和影子互动,唱到《韩湘子渡妻》时,纸扎的仙鹤真能扑棱着翅膀飞过戏台。

腊月里走村串乡的草台班子,常演《打铜锣》这样的闹剧。台上蔡九癫子举着铜锣满场追林十娘,台下看客笑得前仰后合。可笑着笑着,又咂摸出几分劝人向善的深意——这正是常德花鼓戏的智慧。

**三、丝弦雅韵中的文人风骨**

若说汉剧是烈酒,花鼓是米酿,那常德丝弦便是雨前茶。这种源自明清俗曲的坐唱艺术,曾是文人雅集的标配。三弦、月琴、檀板相和,唱词多取自《红楼梦》《西厢记》。老辈人回忆,抗战时期,避难常德的北平大学生在青阳阁茶馆组织醒世丝弦社,一曲《昭君出塞》唱得满座潸然。

如今非遗传承人周家班仍守着这份雅致。他们的新编曲目《沅江号子》,将船工号子揉进丝竹声中,既不失古韵,又添了水岸人家的烟火气。有次在柳叶湖边演出,老船工听着听着红了眼眶:这是当年我爹摇橹时哼的调啊!

**四、戏台内外的千年传承**

常德的戏脉能延绵至今,靠的不仅是专业剧团。沅水两岸的村镇,几乎每个宗祠都有戏台。桃源县沙坪镇的李氏宗祠,台柱上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的对联已模糊不清,但每年重阳节的族戏从未间断。更难得的是民间戏班子的坚守:鼎城区黄土店的九澧班,七位老艺人平均年龄七十三岁,还能演全本《目连救母》。

近年兴起的校园传习更让人欣慰。常德市一中开设的戏曲选修课上,00后学生们学画汉剧脸谱时有模有样。去年市非遗展演,一群中学生演的《小放牛》赢得满堂彩,老艺人们笑着抹泪:这戏,断不了根了。

从汉剧的铿锵到丝弦的婉约,常德戏曲就像沅江的支流,在时光中蜿蜒出万千气象。当暮色染红河街的石板路,远处隐约传来排鼓的声响,仿佛看见楚地的魂魄仍在戏文里鲜活地跳动着。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