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老街巷里,藏着一座流动的戏码头
常德老街巷里,藏着一座流动的戏码头
在常德穿紫河畔的麻阳街茶馆,总能见到这样的场景:斑驳的茶桌上,搪瓷缸里的毛尖正舒展叶片,几位银发老人闭目打着节拍,嘴里哼着八百里洞庭美如画的戏文。他们头顶悬着褪色的戏牌,红纸金字写着《双下山》《祭头巾》的剧目,恍惚间让人穿越到百年前的戏园子。
一、常德戏韵里的江湖码头
沅水边的常德自古就是九省通衢的水陆码头,商贾云集带来了多元戏曲的碰撞。道光年间,汉调艺人李春甫沿长江来此搭班,将楚调与本地傩戏唱腔相融,催生出高亢激越的常德汉剧。老戏迷们至今仍津津乐道三绝:武陵班的花脸喷火绝技,天元班的青衣水袖能卷起三尺浪,荣庆班的武生跟头能连翻十八个戏台。
在滨湖公园的紫藤长廊下,常能遇见摇着蒲扇的李爷爷。这位老航运工人能唱全本《思凡》,他说年轻时跑船到岳阳,夜泊君山听对岸戏班唱《打渔杀家》,汽笛声里混着渔鼓调,那才是真正的江湖韵味。
二、戏匣子里的黄金时代
老式收音机在常德老人家中仍是宝贝。城西廉租房里的王奶奶,那台红灯牌收音机旋钮都磨平了刻度,却总准时调到常德戏曲频道。她说1956年常德汉剧团进京汇演,全城人挤在百货大楼听实况转播,杨伯寿先生的《醉打山门》,那唱腔能把人的魂儿勾到梁山泊去。
东门菜场旁的老戏园子,每周三雷打不动的银发专场。七旬的刘师傅扮上关公,绿袍金甲依然虎虎生风。台下拄拐杖的张婆婆跟着哼唱,她说年轻时在桃源乡下,草台班子唱《白蛇传》,她扮小青连演三十场,现在腿脚不利索了,可这调门还在骨头里刻着。
三、戏曲声里的暮年光景
在常德老年大学戏曲班,七十岁的陈学员正跟着老师学《刘海砍樵》的身段。这个班平均年龄68岁,却坚持每周三次课。班长赵老师说:老人们记不住新歌,但五十年前的戏词张口就来,那些旋律里藏着他们的青春。
周末的屈原公园,总有三五成群的戏迷自发打围鼓。二胡、月琴、渔鼓筒简单几件乐器,就能撑起一台戏。唱到《秋江》里潘必正与陈妙常的离别时,拉琴的周师傅眼角泛泪:这唱的是戏文,想的却是当年码头送别老伙计的场景。
当暮色染红沅江,武陵阁广场的戏迷渐渐散去。但那些苍劲的唱腔仍在街巷间流转,就像穿城而过的沅水,带着时光的沉淀奔向远方。常德老人用戏曲搭建起记忆的浮桥,让楚韵湘音在时代浪潮中生生不息。或许这就是文化的韧性——当高楼取代了吊脚楼,手机替代了戏台子,总有些旋律会在某个清晨,随着茶香重新漫过麻阳街的青石板。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