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长乐黄梅戏曲团:一曲黄梅传古韵,梨园薪火映京华

**北京长乐黄梅戏曲团:一曲黄梅传古韵,梨园薪火映京华**

在北京这座融合古典与现代的都市中,戏曲文化的脉络始终生生不息。而扎根于此的“北京长乐黄梅戏曲团”,如同一朵绽放在北方的黄梅之花,用婉转的唱腔与细腻的表演,将源自安徽的传统黄梅戏艺术,演绎出独特的京派韵味。

**缘起:南北交融的戏曲情结**

长乐黄梅戏曲团的成立,可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彼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文艺界,一群来自安徽的黄梅戏演员与北京的戏曲爱好者因戏结缘。他们深感黄梅戏虽以“山野清风”般的质朴打动人心,但在北方却鲜有专业剧团深耕。1987年,在戏曲家李兰英(国家一级演员,师承黄梅戏宗师严凤英)的牵头下,剧团正式挂牌成立,以“长乐”为名,取“艺传久远、乐润人心”之意。

**特色:传统为本,守正创新**

剧团扎根黄梅戏“三腔七板”的传统曲调,保留《天仙配》《女驸马》等经典剧目的原汁原味,却又不拘泥于地域风格。演员的唱腔中融入了北方语言的顿挫感,身段动作在柔美中增添了几分京戏的利落。舞美设计上,大胆运用简约写意风格,如《罗帕记》中仅以一幅水墨屏风烘托江南烟雨,令人耳目一新。

更值得一提的是剧团的原创能力。近十年来,他们推出《燕山情》《运河谣》等新编剧目,将老北京的传说、大运河的历史融入黄梅戏框架,甚至尝试与话剧、民乐跨界合作。2021年推出的《牡丹亭外传》,以黄梅戏重构昆曲经典,被戏曲评论家誉为“传统戏曲现代转型的先锋实验”。

**人物:台前幕后皆匠心**

现任团长周晓梅是剧团的灵魂人物。出身黄梅世家的她,幼年随父母北上,亲历剧团从胡同小院走向国家大剧院的过程。她常对团员说:“戏比天大,但戏也要贴着地走。”剧团坚持“以老带新”模式,年过七旬的琴师陈伯安仍登台伴奏,而“90后”青年演员林清婉凭借《梁祝》选段摘得“中国戏曲红梅奖”,成为新生代黄梅戏的亮眼名片。

**情怀:从剧场走向人间烟火**

长乐剧团始终秉持“戏在民间”的理念。除了常规剧场演出,他们连续15年开展“黄梅飘香进社区”公益项目,在四合院里搭台唱戏;与多所中小学合作开设戏曲工作坊,让孩子们画脸谱、学身段。疫情期间,剧团首创“胡同直播”,演员们身着便装,在鼓楼墙根下直播唱段,单场观众突破50万人次,弹幕中一句“原来黄梅戏这么治愈”让无数演员热泪盈眶。

**未来:在传统土壤中生长新枝**

如今,剧团已从初创时的12人发展为近百人的专业团队,累计排演剧目80余部,足迹遍及20多个国家。但他们更看重的是那些“看不见的传承”——票友社里白发老人的跟唱、胡同孩子随口哼出的黄梅调、外国观众用拼音记录的戏词……正如剧团门口那副对联所书:“长歌能浸千秋月,乐韵可融万里风”。

在快节奏的都市中,长乐黄梅戏曲团始终如一盏温润的灯,照亮着传统戏曲与现代生活的对话之路。这里没有高不可攀的艺术门槛,只有一代代戏曲人捧着一颗真心,将六百年的黄梅雅韵,酿成寻常百姓都能品咂的一盅清茶。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