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戏曲的活字典:那些在巷陌深处传唱的声音
常德戏曲的活字典:那些在巷陌深处传唱的声音
在沅江边的青石巷里,总有些声音穿透晨雾而来。七旬老人李大爷的收音机里,正传出《贵妃醉酒》的婉转唱腔,几个踩着滑板的少年经过时突然驻足,他们或许不知道,这段穿透时空的曲调里,藏着常德戏曲百年的沧桑与荣光。
一、荆河戏的活化石
看戏要看王和福的《打渔杀家》,那才叫过瘾!老戏迷们至今记得那个雷雨夜。1957年的常德剧院,王和福扮演的萧恩在船头亮相时,一个霹雳恰好炸响,老艺人顺势将手中船桨往地上一顿,竟与雷声合上了节拍。这个即兴的人天合鸣,成为荆河戏史上的传奇。
张金培的金嗓子至今仍在民间流传。上世纪六十年代物资匮乏时期,他每天清早对着沅江吊嗓子,渔夫们听着水波里的回音撒网。有人戏称:张老板的嗓子能当鱼饵使。正是这份痴劲,让他在《白蛇传》中创造的悲腔十三叹,成为荆河戏的必修课。
二、常德丝弦的守夜人
在常德河街的茶馆里,杜美霜的丝弦小调仍是最受欢迎的保留节目。这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有个绝活:能用丝弦模仿市井百态。卖麻糖的梆子声、磨剪子的吆喝、甚至自行车的铃铛响,经她的三弦一拨,都成了流淌的旋律。有观众打趣:杜老师的弦子里,能走出整个老常德城。
青年演员周晓丽将丝弦带进了大学课堂。她创新的《古城新韵》把rap节奏融入传统曲牌,在B站点击量破百万。有网友留言:原来我奶奶听的曲儿,和我的耳机这么配。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或许正是非遗传承最美的样子。
三、汉剧舞台的追光者
彭家贵的戏箱里珍藏着一面破旧的靠旗。那是1979年复排《定军山》时,他用妻子陪嫁的缎子亲手缝制的。每次演出前,他都要对着这面旗子三鞠躬。他说:黄忠七十不服老,我们唱戏的,骨头缝里都得透着精气神。
新生代演员陈思颖在抖音直播汉剧化妆过程,意外带火了传统贴片技法。有美妆博主专程来常德拜师,称这是东方最古老的立体化妆术。古老的戏曲程式与现代审美碰撞出的火花,照亮了汉剧传承的新路径。
夜幕降临时,常德大剧院的霓虹与河街茶馆的灯笼次第亮起。这边厢剧院里,年轻演员正在上演全息投影版《刘海砍樵》;那边厢老茶客们闭着眼,和着收音机里的老唱片打拍子。传统与现代的交响中,常德戏曲的名家们从未退场——他们化作了一盏盏不灭的灯,照亮着这座千年古城的文化星空。当晨雾再次漫过青石板路时,那些在巷陌深处响起的曲调,依然在诉说着生生不息的故事。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