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家沟:太行山坳里的戏曲明珠

常家沟:太行山坳里的戏曲明珠

在太行山脉的褶皱深处,有个被柿子树环绕的村落——常家沟。每当暮色四合,村口老槐树下的石碾盘总会传出悠长的梆子声,裹着山风的河北梆子调子能传出二里地。这个不足五百户的山村,藏着让人惊叹的戏曲传承密码。

一、山坳里的梆子声

常家沟的戏台子搭在龙王庙前,青石垒砌的台基已磨得发亮。村里老人说,光绪年间有逃荒的戏班子在此落脚,临走时把全套行头留给村民抵饭钱。自此,粗犷的河北梆子就在山沟里扎了根。不同于平原地区的婉转,这里的唱腔带着山石的棱角,老生开嗓必先喊山,旦角的水袖要甩出山涧流云的劲道。

农闲时节,田间地头随处能见练功的身影。汉子们抡锄头的手腕转个花就是枪花,大姑娘纳鞋底的指法活脱是旦角的兰花指。村小学的音乐课教《大登殿》,孩子们唱金钟响玉鼓催王登龙位时,窗外的山雀都会跟着扑棱翅膀。

二、戏箱里的传家宝

常家祠堂的阁楼上,三口描金戏箱藏着百年传承。褪色的蟒袍针脚细密,金线虽暗仍见流光;武生的靠旗用柿漆浆过九遍,山雨里都不褪色。最珍贵的当属那套山核桃木梆子,击打时带着松脂香,能敲出别处没有的膛音。

76岁的常守业能唱全本《辕门斩子》,他教徒弟有个规矩:先对着山谷喊嗓三年。他说梆子戏的魂在山里,得让嗓子吃透山风的力道。如今他的徒孙在省城戏校当老师,把常家沟的喊山腔编进了教材。

三、新枝发古调

正月十五的社火戏仍是全村大事。后生们把皮卡改装成流动戏台,载着穿戴整齐的戏班巡演七村八寨。95后姑娘常小满在抖音直播《宝莲灯》,用电子混响配老梆子,竟收获十万粉丝。村里年轻人组了山梆子乐队,电吉他伴着枣木梆子,在草莓音乐节上掀起风暴。

县剧团的老琴师常来采风,他说常家沟的戏里带着太行山的筋骨。当都市剧院在创新中迷失时,这个山村的戏班子却守着老规矩走出新路,就像崖柏在石缝里长得格外苍劲。

夜幕下的常家沟,戏台灯火通明。台下山民随声应和,声浪撞在对面的崖壁上,激起层层回响。六百年的河北梆子在这里活成了山的一部分,戏文里的忠孝节义化作春种秋收,在梯田里长出一茬茬新绿。这或许就是戏曲最本真的模样——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山民血脉里的心跳。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