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常平戏曲地图:藏在市井里的百年戏魂
寻访常平戏曲地图:藏在市井里的百年戏魂
暮色中的常平文化广场,几位老人坐在花岗岩台阶上,手里的蒲扇有一下没一下地摇着。粤剧《帝女花》的唱段从他们带来的便携音响里流淌出来,突然有位阿婆放下茶缸,踩着碎步转身做了个亮相,惊起广场鸽扑棱棱飞向黄昏的天际——这是东莞常平镇随处可见的戏曲日常。
一、戏台仍在,余音未绝
沿着常平下墟的骑楼老街前行,斑驳的砖墙上依稀可见粤剧传习所的朱漆木牌。这座始建于光绪三十年的三进院落,曾是莞邑四大戏班常春台的驻地。如今院中天井里,仍保留着用青石板砌成的露天戏台,台角蹲着的石狮子左耳残缺,据说是当年武生练功时失手打掉的。
每周三下午,这里会准时响起檀板声。68岁的陈伯边给胡琴调音边说:我爷爷是'常春台'的掌板师傅,这套锣钹传了四代人。说话间,几位身着便装的老人陆续进场,随手抄起乐器便奏起《六国大封相》的过场音乐,默契得仿佛昨日还在同台。
二、现代剧场里的古韵新生
东莞东站对面的常平大剧院,玻璃幕墙上滚动着最新剧目预告。这个拥有国际标准舞台的现代化剧场,每月第三周都会上演粤剧之夜。剧场负责人黄小姐展示着售票系统数据:上座率稳定在75%以上,年轻人占四成,很多是带着父母来的。
后台化妆间里,90后花旦林佩仪正在描眉。她的戏箱里既有传统点翠头面,也有带LED灯饰的创新戏冠。去年我们排的科幻粤剧《时空牡丹亭》,在抖音上有200多万播放量。说着她点开手机,视频里电子屏营造的星际背景下,杜丽娘的水袖划出曼妙的抛物线。
三、转角遇见戏
常平人的戏曲基因藏在市井褶皱里。振兴中学每周四的社团课,走廊飘荡着童声粤韵;苏坑村祠堂前,阿婆们边剥豌豆边教孙女《香夭》唱腔;就连麦当劳二楼角落,都可能有票友突然来段《客途秋恨》。
最特别的当数铁路公园的流动戏班。每天傍晚,退休铁路工人们推着改装的三轮车,载着简易音响和折叠椅,在榕树下即兴开唱。车头挂着的木牌写着点戏5元,扫码支付还能打八折。常来捧场的刘师傅说:上月攒了八百块,全捐给曲艺社买新戏服了。
当暮色漫过常平站钟楼,文化广场的射灯次第亮起。戏迷们渐渐聚拢,有人抱着保温杯,有人牵着孙辈,还有刚下班的年轻人拎着外卖驻足。丝竹声起时,整个广场仿佛变成巨大的共鸣箱,百年前的水磨腔调在玻璃幕墙与骑楼飞檐间流转。这里没有正襟危坐的观众席,却有最鲜活的戏曲脉搏在跳动——或许这就是常平戏曲的生存智慧:把传统种进烟火里,任其在市井生活中开枝散叶。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