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戏台:百年古韵里的烟火人间

常山戏台:百年古韵里的烟火人间

暮色四合,常山县城的百年戏台亮起暖黄的灯,老戏迷们摇着蒲扇陆续落座。台上传来清脆的锣鼓声,旦角甩着水袖从雕花屏风后转出,一句雨打梨花深闭门的唱词荡开夜色,惊飞了檐角驻足的麻雀。这座浙西小城,正用最鲜活的方式传承着戏曲文化的千年血脉。

一、古商道上的艺术基因

常山江畔的纤夫号子,曾是戏曲最初的胚胎。明清时期,这条黄金水道将徽州的墨香与江浙的绸缎送往各地,也把昆曲的婉转、弋阳腔的高亢糅进了本地滩簧。商贾云集的码头边,茶商歇脚时常请戏班助兴,不同剧种的唱腔在酒肆茶馆碰撞交融,逐渐淬炼出独树一帜的常山高腔。

在辉埠镇徐氏宗祠,至今保存着光绪年间的戏曲手抄本。泛黄的宣纸上,工尺谱与唱词交错排列,字里行间还留着当年戏班主修改唱腔的批注。这些古本中既有《白蛇传》这类经典剧目,也有《常山十景》这样的原创唱段,见证着戏曲艺术在地化的奇妙演变。

二、烟火气里的梨园绝活

常山戏曲最动人处,在于扎根民间的生命力。老艺人们把农事编进戏文,采茶调里能听见竹筛抖青叶的沙沙声,武生翻跟斗时总带着樵夫攀岩的力道。旦角的头饰缀着山间野菊,丑角的鼻梁画成乌桕果模样,就连伴奏的板胡都蒙着本地特产的蛇皮。

在招贤镇古渡口,八旬老艺人徐金土仍坚持带徒授艺。他教学生念白时要想象和隔壁阿婆拉家常,唱悲腔前先想想村头老樟树被雷劈断的痛。这种将生活体验融入程式化表演的传承方式,让常山戏曲始终保持着泥土的芬芳。

三、新语境下的文化突围

东案乡的95后戏曲演员小芳最近成了网红。她在短视频平台上传的《牡丹亭》选段,背景是万亩胡柚花海,杜丽娘的水袖拂过雪白花瓣,获得20万点赞。年轻戏迷们发现,传统戏曲与无人机、全息投影结合时,竟能迸发出惊人的现代美感。

县剧团创新编排的沉浸式剧目《宋诗之河》,让观众乘着竹筏顺流而下,两岸实景演出的戏文与粼粼波光交相辉映。这种打破舞台界限的尝试,不仅吸引外地游客纷至沓来,更让本地青年重新发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当白发苍苍的老琴师和戴着耳机的少年共谱新曲时,常山戏曲完成了跨越时空的对话。

夜色渐深,戏台上的《穆桂英挂帅》唱至高潮。台下有老人跟着梆子节奏轻叩竹椅,也有举着手机录像的年轻人小声跟唱。六百年的戏曲血脉,正在这方浸透茶香的土地上,生长出新的年轮。常山人用最质朴的方式证明:真正的文化传承,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活在市井烟火中的呼吸与心跳。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