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前幕后四十载常青:戏曲传承路上的点灯人
台前幕后四十载常青:戏曲传承路上的点灯人
斜阳穿过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排练厅的雕花木窗,在青灰地砖上投下斑驳光影。年过六旬的常青老师站在镜墙前,素白水袖忽如流云漫卷,转瞬化作惊鸿掠影,戏腔起处,依稀还是四十年前那个在长安大戏院初登台的青衣新秀。
**缘起:胡同里的戏曲童年**
1965年生于京剧世家的常青,幼时住在西城区的老胡同里。祖父是京城有名的月琴圣手,父亲在剧团司职鼓板,每日清晨,家中总会传出《定军山》的铿锵曲牌。五岁那年,父亲带她去看程派名剧《锁麟囊》,当薛湘灵唱到春秋亭外风雨暴时,戏台两侧的宫灯突然熄灭,小常青却看得入神,竟跟着哼唱起来。
**求艺:戏校里的破茧时光**
1980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常青在程派名家李世济门下苦学七年。每天清晨五点,她总在练功房外等候开门,青砖地上留下的晨露脚印见证着少年学艺的艰辛。1987年毕业大戏《春闺梦》中,她独创的三折袖技法惊艳四座,时任院长张君秋评价:这丫头把程派的幽咽婉转化出了新气象。
**传灯:讲台上的艺术新生**
2003年转型教学后,常青独创情境化教学法。在《贵妃醉酒》教学时,她会带着学生到颐和园长廊感受唐风古韵;教《霸王别姬》剑舞,必先详解秦汉服饰纹样。学生李慕白回忆:常老师总说'戏在细处',她连虞姬斗篷上的璎珞结都要亲手教我们编。
十七载教学生涯,常青带出23朵小梅花奖得主。去年教师节,已成长为剧团主演的学生们集体返场,在长安大戏院为她献演全本《白蛇传》。谢幕时,常青被簇拥在年轻面孔中间,舞台顶灯映得她眼角水光晶莹——那是一个戏曲守望者最幸福的泪光。
如今每周四下午,常青仍坚持在学院小剧场开设公益讲座。她说:戏曲传承不是博物馆里的文物修复,是要让老戏骨里长出新枝桠。窗外的海棠开了又谢,排练厅里的水袖仍在翩跹,常青用四十载光阴,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界处,为戏曲艺术续写着新的传奇。
声明:内容由网友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